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7266214309263

    故事背景:

    一天,魯哀公約孔子及其弟子宰予交談社祭(祭土地神)之事。哀公問宰予:“供奉土地神的神土(木牌位)用什麼木料?”宰予回答:“夏代用松木,商代用柏木,周代用慄木。周代用慄木的意思是使黎民百姓害怕得戰戰慄慄。”

    對此,哀公請孔子加以評說。孔子說:“已經完成的事就不要再說了,正在順勢辦的事,就不要再勸阻,而對已經過去的事,應既往不咎,不必再予追究了。”

    宰予問:“老師,您談到‘既往不咎’,對已經過去的錯誤不再追究責備,是廣義的,還是專指周代的做法?”孔子認為周朝的做法及其用意是不妥當的,但又不便明講,所以,只好用較為模糊的語言回答:“對於既成事實的事,何必再去追究責備呢?把‘既往不咎’的含義推而廣之,又有何不可呢?”

    宰予又問:“對於曾傷害過您的感情而後來又認錯的人,您能對他寬容嗎?”孔子果斷地回答:“能,也可以既往不咎!”

    擴充套件資料

    “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出自《論語·八佾》篇:哀公問社於宰我,宰我對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慄,曰使民戰慄。”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白話釋義: 魯哀公問宰我,土地神的神主應該用什麼樹木,宰我回答:“夏朝用松樹,商朝用柏樹,周朝用栗子樹。用栗子樹的意思是說:使老百姓戰慄。”孔子聽到後說:“已經做過的事不用提了,已經完成的事不用再去勸阻了,已經過去的事也不必再追究了。”

    孔子作為一位德高望重的教育家,對於弟子如此荒謬的錯誤,沒有立即去倍加責難,只是語重心長的一句話: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這樣的處理方式不僅展現了夫子待人的寬厚、仁愛,也用善於原諒但不忘教誨的態度給弟子以警戒,又不致讓他過分難堪和不安,實為潤物細無聲般循循善誘的典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臺灣話裡為什麼會夾雜極少的日語(常見於臺灣綜藝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