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浪1987

    先秦,儒家,開創者是孔子,當時是出於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型的時代。孔子的儒家學派,提倡仁,義。其實說穿了,就是想極力的維護周室的統治,維護西周的禮樂制度,即維護奴隸主的利益。

    秦朝,由於秦朝時信奉的是法家學說,所以對儒家進行了極其殘酷的打壓(焚書坑儒)。

    漢朝,由於漢朝皇帝需要加強皇權,所以,儒家學說適當的調整了一下,即董仲舒建立的“三綱五常”,“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權神授”,“天人感應”等等。當時儒家地位太高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魏晉南北朝時期,沿用了漢時的儒家學說,其實在當時儒家是對社會有益處的。它讓統治者更好的控制人的思想,為自己的統治找到了理論基礎(君權神授,天人感應)。有利於社會的安定。

    到了隋唐時期,出現三教合一的形勢,即儒教、釋教、道教綜合。因為隋朝統治者喜歡佛教,李唐王朝喜歡道教(他們以為他們是李耳——老子的後代)。但是都對儒教扶持和利用。但是三教還是出現的互相爭鬥的局面。

    到了宋朝時期,“大文人”朱熹程朱理學對儒家做了一些調整,存天理、滅人慾,天理構成人的本質,在人間體現為倫理道德“三綱五常”。“人慾”是超出維持人之生命的欲求和違背禮儀規範的行為,與天理相對立。將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要求視為人慾,是封建綱常與宗教的禁慾主義結合起來。使儒家學說徹底的為統治者服務了,成為愚民的工具。

    明清時期,大興文字獄和八股文,害的讀書人不是戰戰兢兢就是十分木訥,儒家成為了禁錮人民思想了東西。

    民國時期,由於新文化運動,儒學受到了包括魯迅在內的許多文人的抨擊。(打倒孔家店)。

    文化大革命時期,讀書人被稱為臭老九,周恩來因為是最大的儒生而受到打壓。偉大的毛主席有句名言:“秦始皇算什麼?他只坑了四百六十個儒,我們坑了四萬六千個儒。我們鎮反,還沒有殺掉一些反革命的知識分子嗎?我與民主人士辨論過,你罵我們秦始皇,不對,我們超過秦始皇一百倍。”

    到現在,儒家學說有所抬頭(因為要透過儒教的東西,去製造良好的社會輿論,構建和諧社會),不過也是沾了國學熱的光。甚至現在在國外很多地方都開設了“孔子學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青青河邊草,綿綿思遠道。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