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微笑的水半島稻葵
-
2 # 影片好笑
《山亭柳贈歌者》“一曲當筵落淚,重掩羅巾”了。可以想象得出,這個歌女酒筵前唱歌,想起當年得意之時的滿堂彩聲,眼下卻這樣悽清冷落,不禁當即流下了眼淚。而當時這個筵席前,作者由歌女之悲哀,引起了自身遭貶受逐,客居外鄉的悲傷。晏殊所託喻的是歌女,而歌女內心即使有悲哀,眼中有淚水,也要“重掩羅巾”,不能讓人看到。“重掩”,是屢次流淚,屢次擦乾。每次感到悲哀,都要強作笑顏,其悲哀就更為深重了。《琵琶行》從“沉吟放撥插弦中”至“夢啼妝淚紅闌干”:詩人代商婦訴說身世,由少女到商婦的經歷,亦如琵琶聲的激揚幽抑。正象在“邀相見”之後,省掉了請彈琵琶的細節一樣;在曲終之後,也略去了關於身世的詢問,而用兩個描寫肖像的句子向“自言”過渡:“沉吟”的神態,顯然與詢問有關,這反映了她欲說還休的內心矛盾;“放撥”“插弦中”,“整頓衣裳”“起”“斂容”等一系列動作和表情,則表現了她克服矛盾、一吐為快的心理活動。“自言”以下,用如怨如慕、如泣如訴的抒情筆調,為琵琶女的半生遭遇譜寫了一曲扣人心絃的悲歌,與“說盡心中無限事”的樂曲互相補充,完成了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得異常生動真實,並具有高度的典型性。透過這個形象,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會中被侮辱、被損害的樂伎們、藝人們的悲慘命運
-
3 # 使用者4243767351955
這首詞塑造了一位年輕時技藝高超受人追捧,年老色衰之後境遇淒冷失意悲傷的歌女形象。(2分)詞的上片運用正側面結合的手法,透過歌者的口吻回憶當年多才多藝及其受人追捧的情景。(1分)下片由回憶回到現實,寫歌女四處奔波,青春流逝,無處託身的悲辛。(2分)
作者蒲松齡,本文是《聊齋志異》卷一第十四篇,故事,短小精悍,生動活潑,講述了一個賣梨鄉人,遇到了求乞的道人,吝嗇的不肯捨棄一個梨子,不近人情。結果道人略施薄技,使用幻術,當著鄉人的面,將梨子與車子變成了一株梨樹,從發芽到結果,極盡幻術的妙致。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人情大於天,一毛不拔的鐵公雞,時來運轉,自己也會身處逆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