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我還沒想好名字233

    古代在衙門裡做事的人,有官,有僚,有吏。官就是正職,即長官;僚就是副職、佐貳,即僚屬;吏就是辦事員,即胥吏。官和僚都是官員,有品級(比如知縣正七品,縣丞正八品,主簿正九品),叫“品官”。又因為自隋以後,官和僚都由中央統一任命,因此也叫“朝廷命官”。吏則“不入流”,由長官自己“辟召”,身份其實是民。也就是說,官僚都是“國家幹部”,吏卻只好算作“以工代幹”。他們是官府中的“服役人員”,其身份與衙役(更夫、捕快、獄卒之類)並無區別,只不過更夫、捕快、獄卒或服勞役,或服兵役,胥吏則提供知識和技術性服務而已。因此胥吏地位極低(常被呼為“狗吏”),待遇也極低(往往領不到薪水)。此外,還有一條規定,就是胥吏不能當御史(監察官),也不能考進士。 官和吏的區別,還體現在:一是從管理關係上,毫無疑問官是吏的上級;二是從身份上講,官是上等人,是人民為他服務的;而吏則是下等人,是為官服務的。“吏”雖然在官府裡承擔著執法工作,卻仍然是百姓,在古代等級森嚴的社會結構中,吏相對於官而言是明確無誤的下等人;三是工作性質的不同。官的職責是根據自己施政理念發號施令,治理轄區。而吏的任務則是用自己的專業知識來為自己頂頭上司服務。也可以說:官是政治家,他必須有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執政理念;而吏則是技術專家,他要做的是如何透過自己的技術經驗將上司的計劃一步步實施,並取得最佳效果;四是最終歸宿不同。過去說“鐵打的衙門流水的官”。官是三年一任,清代地方官平均一任只在一年半左右。而吏則不同,阮葵生在《茶餘客話·論吏道》中說“吏則土著世守”。官是外來的,吏是本地的,官板凳沒坐熱就走了,而吏則要一輩子都在這個地方。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矽脂導熱膏怎麼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