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九門是小說中杜撰的,沒有後代子孫,名稱取自清朝的“九門提督”一職,僅僅是取個喻意。
在南派三叔的作品《盜墓筆記》中,老九門指的是老長沙的九個盜墓世家,又稱九門提督。
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領 ,簡稱“九門提督”或“步軍統領”,是清朝的駐京武官,設立於康熙十三年(1674年)。
為何稱呼為九門提督有多種說法,其中最被認可的是,因為古代大城都有九個城門,來往的客商進出城必須選擇其中的一個。
而小說中的老九門取的就是這個意思,在長沙城裡做文物買賣,你只能在這九大勢力中選擇一個,沒有其它路可以走。
擴充套件資料:
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領 (九門提督)
清代,京師的衛戍、警備和治安保衛機構叫“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領衙門”,通稱“步軍統領衙門”。長官簡稱“步軍統領”,俗稱“九門提督”(京師內城共有城門九座,分別為:正陽、崇文、宣武、朝陽、東直、阜成、西直、德勝、安定)。
九門提督統領滿、蒙、漢軍八旗步兵和京師綠營的馬步兵(即“巡捕營”),所部的具體任務是分泛駐守(“泛”指基層的軍隊編制)、稽查城門、緝捕盜賊、申禁巡夜等。
步軍統領創設於清初,後經歷了數次變遷。原來只統轄八旗的步兵營,到康熙十三年(1674),始兼提督京城九門事務(原由兵部管理),康熙三十年(1691),又兼管巡捕三營事務,官銜全稱遂改為“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三營統領”。
雍正七年(1729),官署定名為“步軍統領衙門”,十二年(1734),在宣武門內京畿道正式建立衙署,九年後遷至北城帽兒衚衕,又稱“北衙門”(同為負責審案的刑部因設在南城稱“南衙門”)。
乾隆四十六年(1781),巡捕增設左、右兩營,變成中、南、北、左、右五營,故該衙門的主官改稱“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領”。
嘉慶四年(1799)改官秩為從一品。
老九門是小說中杜撰的,沒有後代子孫,名稱取自清朝的“九門提督”一職,僅僅是取個喻意。
在南派三叔的作品《盜墓筆記》中,老九門指的是老長沙的九個盜墓世家,又稱九門提督。
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領 ,簡稱“九門提督”或“步軍統領”,是清朝的駐京武官,設立於康熙十三年(1674年)。
為何稱呼為九門提督有多種說法,其中最被認可的是,因為古代大城都有九個城門,來往的客商進出城必須選擇其中的一個。
而小說中的老九門取的就是這個意思,在長沙城裡做文物買賣,你只能在這九大勢力中選擇一個,沒有其它路可以走。
擴充套件資料:
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領 (九門提督)
清代,京師的衛戍、警備和治安保衛機構叫“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領衙門”,通稱“步軍統領衙門”。長官簡稱“步軍統領”,俗稱“九門提督”(京師內城共有城門九座,分別為:正陽、崇文、宣武、朝陽、東直、阜成、西直、德勝、安定)。
九門提督統領滿、蒙、漢軍八旗步兵和京師綠營的馬步兵(即“巡捕營”),所部的具體任務是分泛駐守(“泛”指基層的軍隊編制)、稽查城門、緝捕盜賊、申禁巡夜等。
步軍統領創設於清初,後經歷了數次變遷。原來只統轄八旗的步兵營,到康熙十三年(1674),始兼提督京城九門事務(原由兵部管理),康熙三十年(1691),又兼管巡捕三營事務,官銜全稱遂改為“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三營統領”。
雍正七年(1729),官署定名為“步軍統領衙門”,十二年(1734),在宣武門內京畿道正式建立衙署,九年後遷至北城帽兒衚衕,又稱“北衙門”(同為負責審案的刑部因設在南城稱“南衙門”)。
乾隆四十六年(1781),巡捕增設左、右兩營,變成中、南、北、左、右五營,故該衙門的主官改稱“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領”。
嘉慶四年(1799)改官秩為從一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