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寫輓歌》共分四個層次:
1、在床上折騰一夜的陶淵明清晨起來後,回想起昨天因在廬山東林寺看了做法事內心感到特別不快而提前回家的情景;
2、秋天瑟縮的寒氣,使躺在過道間胡床上的陶淵明想起阮籍的《詠懷詩》,他告訴孫子小牛說,他再也不會去廬山了,聽說親家把他的詩稿拿去重抄,留作傳家之寶,心中有些快慰;但對刺史王弘、檀道濟等大官前來攀親論友又感到由衷厭煩。
3、描寫了傍晚陶淵明與阿通兒、媳喝酒時,談論朋友顏延之及與慧遠和尚雖在生死問題上的不同見解,還講了一個和尚論道的笑話。
4、三更醒來的陶淵明,為他的《輓歌》三首定稿後,又在繼續推敲《自祭文》。 ================================================================ 作品借描寫陶淵明晚年上廬山對東林寺法會場景的感悟,及由此觸發了一連串對生死問題的思考,以濃墨重彩描繪了陶淵明寫輓歌的創作衝動。小說特別標舉了陶淵明 “人生實難,死之如何”的感慨,實際上是在譽美詩人任運委化的生死觀,表現對世俗物慾的追求和虛偽生活的蔑視。作者透過探索陶淵明的心理活動,表現他“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的高風亮節,正直狂傲、淡泊高遠的人生志向,目的是形象地展示陶淵明高尚的精神操守,同時也藉此影射當下知識分子艱難的生存景況,從而曲折地抒寫了知識分子的心聲,表現了積極的現實批判精神。
《陶淵明寫輓歌》共分四個層次:
1、在床上折騰一夜的陶淵明清晨起來後,回想起昨天因在廬山東林寺看了做法事內心感到特別不快而提前回家的情景;
2、秋天瑟縮的寒氣,使躺在過道間胡床上的陶淵明想起阮籍的《詠懷詩》,他告訴孫子小牛說,他再也不會去廬山了,聽說親家把他的詩稿拿去重抄,留作傳家之寶,心中有些快慰;但對刺史王弘、檀道濟等大官前來攀親論友又感到由衷厭煩。
3、描寫了傍晚陶淵明與阿通兒、媳喝酒時,談論朋友顏延之及與慧遠和尚雖在生死問題上的不同見解,還講了一個和尚論道的笑話。
4、三更醒來的陶淵明,為他的《輓歌》三首定稿後,又在繼續推敲《自祭文》。 ================================================================ 作品借描寫陶淵明晚年上廬山對東林寺法會場景的感悟,及由此觸發了一連串對生死問題的思考,以濃墨重彩描繪了陶淵明寫輓歌的創作衝動。小說特別標舉了陶淵明 “人生實難,死之如何”的感慨,實際上是在譽美詩人任運委化的生死觀,表現對世俗物慾的追求和虛偽生活的蔑視。作者透過探索陶淵明的心理活動,表現他“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的高風亮節,正直狂傲、淡泊高遠的人生志向,目的是形象地展示陶淵明高尚的精神操守,同時也藉此影射當下知識分子艱難的生存景況,從而曲折地抒寫了知識分子的心聲,表現了積極的現實批判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