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4008079455478

    其實做人就是不能太跳也不能太安靜,要在這兩者之間平衡處理。

    一半成熟一半幼稚,做人才有意思;

    一半聰明一半愚笨,大智若愚最好!

    就是要理解去嘗試一種恰當、適中的處世方式或者工作狀態。

    大智若愚,不是故意裝瘋賣傻,不是故意裝腔作勢,也不是故作深沉,故弄玄虛,而是待人處世的一種態度,一種大方略。

    “大智若愚”被普遍認為是做人處世智慧中最高最玄妙的境界,其第一層含義是指得道聖人從外表上由於不逞能顯智,好像傻子一樣,但從本質上他卻深藏智謀不露,是世上最聰明最靈巧的人。

    真正的智者追求的是大智而非小智。

    有人說:外智而內愚,實愚也;外愚而內智,大智也。

    外表聰明的人,將精明表現在外表上,處事炫耀張揚,卻往往給人一種威脅感,被人提防,最終經常是聰明反被聰明誤。真正的智者,遇事算大不算小,處事低調,為人豁達,做事有節適度,從外表上看愚笨糊塗,實則內裡心知肚明。外愚內智的人,工作、生活中能與人和諧相處,左右逢源。外愚內智是大聰明,是大智若愚的境界。

    大智若愚的第二層含義就是“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小事愚,大事明。北宋著名文學家蘇東坡回望自己一生,曾發出“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的感慨。有時候,聰明者只是庸俗的智慧,而愚痴者卻自有睿智。“糊塗”也是“大巧若拙,大智若愚”的大境界。

    人生在世,不應該對什麼事都斤斤計較,該糊塗時就糊塗,該明白時就明白,小事糊塗不耍小聰,關鍵時刻才能表現大智慧。中國古代道家和儒家都主張“大智若愚”,而且要“守愚”,大智若愚並不是真愚,大智若愚給人的印象:虛懷若谷,寬厚敦和,不漏鋒芒,甚至有點木訥。

    真正的智者不顯山不露水,胸懷坦蕩,胸襟豁達,容可容之事,不為煩惱所憂,不被人事所累,同時明白大道理,在原則性問題上絕不姑息養奸,待時而動,清醒於內,糊塗於外。

    願君得以理解,秉持著這一份處世態度去嘗試一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根據兒童認知方式的差異進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