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klhai27711

    1、奇特的構思。蘇軾此文之“奇”,首先表現在構思上,沒有像一般傳記,平鋪直敘地介紹人物的姓氏、鄉里、家世、生平等等,而是“隨物賦形”,極其切合隱士的身分,由隱而顯,由略而詳,層層設疑,層層呼應,愈深愈見出方山子的不同尋常和卓立無匹。起而如神龍見首不見尾,繼而如春蠶吐絲,終而如秋蟬脫殼。

    2、奇妙的語言。大師用字準確而含蓄,字裡行間飽含感情,細節描寫、形象描寫獨具匠心,故而有言簡意豐的藝術效果。如“餘謫居於黃,過岐亭,適見焉”,一個“適”字正刻畫出作者想見已久而又不其而遇的喜悅心情。當得知作者被貶黃州的原因後,這位作為故人的隱士,竟一點也沒有同情或安慰的表示,只是“俯而不答,仰而笑”,在這裡,作者再度向讀者渲染了隱士的特徵,不僅活靈活現地寫出了其神態,而且也蘊含著多少人生滄桑與感慨!如第四段極度讚頌方山子超脫世俗的高尚美德,直接讚語僅最後“此豈無得而然哉!”一個反問句,真是惜墨如金,又字字千鈞!

    3、隱約的折射。作者結合自己當時被貶黃州的處境,於文字之外,又寓有自己之情,是借他人之酒杯澆自己胸中之塊壘。寫方山子未嘗不是自悲不遇,但他方以詩文被禍,不便直言,於是隱約其辭,語多深婉。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方山子》是蘇軾在黃州的心態的一種形象的折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求慈善愛心口號,字少有力。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