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貪,對順的境界起貪愛,非得到不可,否則,心不甘,情不願。
2、嗔,對逆的境界生嗔恨,沒稱心如意就發脾氣,不理智,意氣用事。
3、痴,不明白事理,是非不明,善惡不分,顛倒妄取,起諸邪行。
貪、嗔、痴為三毒,又稱三垢、三火。此三毒殘害身心,使人沉淪於生死輪迴,為惡之根源,故又稱三不善根。
擴充套件資料:
佛曰:“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痴”。”戒、定、慧“ 即是對治 ”貪、嗔(chen-)、痴“ 的方法。
戒,是指一種有道德的、有規範的、無害他人的生活行為標準,斬斷因為沾染喜愛外物而生起的執著貪心;
定,是針對內心的修煉和自我耐性的培養;凡事先自省,向內求;避免外向的暴躁和苛求他人引發的嗔恨;
慧,是對於宇宙生命種種實相,有了透徹、圓融的了知,從而脫離愚痴;不再惘於事理,迷於因果;善解世間因緣的相續,明白生死流轉的根本,心無掛礙,無有恐怖。
降伏解脫的先後次序:
持戒除貪,戒能生定,定力深厚,貪心不起,定力更進,斷滅嗔心,智慧顯露,愚痴障除,正見正行,淨化身心,因次第修,證果不遠,解脫根本煩惱,能度一切苦厄;此法真實不虛,唯信之者自證。
作於春秋時期的《禮記·大學篇》裡也描述了類似的修身安心之道,可知“其來有自”: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物格而後智生,智生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
1、貪,對順的境界起貪愛,非得到不可,否則,心不甘,情不願。
2、嗔,對逆的境界生嗔恨,沒稱心如意就發脾氣,不理智,意氣用事。
3、痴,不明白事理,是非不明,善惡不分,顛倒妄取,起諸邪行。
貪、嗔、痴為三毒,又稱三垢、三火。此三毒殘害身心,使人沉淪於生死輪迴,為惡之根源,故又稱三不善根。
擴充套件資料:
佛曰:“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痴”。”戒、定、慧“ 即是對治 ”貪、嗔(chen-)、痴“ 的方法。
戒,是指一種有道德的、有規範的、無害他人的生活行為標準,斬斷因為沾染喜愛外物而生起的執著貪心;
定,是針對內心的修煉和自我耐性的培養;凡事先自省,向內求;避免外向的暴躁和苛求他人引發的嗔恨;
慧,是對於宇宙生命種種實相,有了透徹、圓融的了知,從而脫離愚痴;不再惘於事理,迷於因果;善解世間因緣的相續,明白生死流轉的根本,心無掛礙,無有恐怖。
降伏解脫的先後次序:
持戒除貪,戒能生定,定力深厚,貪心不起,定力更進,斷滅嗔心,智慧顯露,愚痴障除,正見正行,淨化身心,因次第修,證果不遠,解脫根本煩惱,能度一切苦厄;此法真實不虛,唯信之者自證。
作於春秋時期的《禮記·大學篇》裡也描述了類似的修身安心之道,可知“其來有自”: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物格而後智生,智生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