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子衿1248525179
-
2 # 夏天的蟲4
做為一個沒有受過專業音樂教育,但有作曲經歷的人,我想說什麼呢?
有時候聽到潺潺溪水,有時候聽到驚濤巨浪;有時候是傾訴,有時候是嘆息,有時候是哀鳴,有時候是激憤。。。其實和一個會寫作的人,看到一段精彩的文字的時候差不多。熟讀唐詩三百首,自然就會從模仿到創作了。對他來說,欣賞一篇作品或者自己寫作的時候,不會考慮修辭、語法、邏輯的問題,這些問題是在學習或者修改的時候考慮的。好文章當然是改出來的,但你欣賞或者寫作的時候不會考慮這些細節問題,而是全心全意的感受和表達心意。。。
至於調式、和聲、織體、曲式、、、就和修辭、語法、邏輯一樣,你用理性去審查和修改的時候才用得上。欣賞和創作的時候,這些東西類似本能,而不是關注的焦點。聽的時候用‘心’聽才能聽懂,寫的時候用‘心’寫才能一氣呵成。
曲式,和聲,織體,及這些材料怎麼將音樂殿堂發展壯大;還有這些偉大的大師是怎樣將其思想情緒用怎麼樣的一張和聲編織的網來堆疊呈示,並且要研究大師們對和聲精妙絕倫的應用。能作古典作曲子的作曲家,都必須對每一個和聲有清晰的聲效概念,比如減七和絃,在貝多芬那裡是悲愴的,慨而愷的;但在肖邦那,減七和絃卻是尋尋覓覓冷冷清清,緋而懷之。這是氣質了。具備古典曲目的作曲家,必須具備和聲聽辨的能力。這在國內,還是很高難的。和聲聽力這一塊,除了天斌還要長期的訓練。當年的同學中,也就一個持而有韌性的,他做到了。除了敬佩,無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