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óng chéng pài]
桐城派
桐城派是中國清代文壇上最大的散文流派,亦稱“桐城古文派”,世通稱“桐城派”。它以其文統的源遠流長,文論的博大精深,著述的豐厚清正,風靡全國,享譽海外,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佔有顯赫地位,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一座豐碑。
戴名世、方苞、劉大櫆、姚鼐被尊為桐城派“四祖”,師事、私淑或服膺他們的作家,遍及全國19個省(市)計1211人,傳世作品2000餘種,主盟清代文壇200餘年,其影響延及近代,對當代為文亦不無啟迪借鑑之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前“三祖”戴、方、 劉,從未以“天下文章在桐城”自居,姚鼐更未明確言“派”。
正式打出“桐城派”旗號的,是道光、咸豐年間的曾國藩,他在《歐陽生文集序》中,稱道方、劉、姚善為古文辭後,說:“姚先生治其術益精。歷城周永年書昌為之語曰:‘天下之文章,其在桐城乎?’由是學者多歸向桐城,號桐城派。”自此,以桐城地域命名的“桐城派”應運而生。[1]
中文名
別 名
桐城古文派,桐城散文派
信 仰
儒家
代表作品
方苞的《獄中雜記》《左忠毅公逸事》,姚鼐的《登泰山記》等
年 代
康熙年間到新文化運動時期
誕生地
桐城
代表人物
方苞,劉大櫆,姚鼐,曾國藩
名稱緣由
依地域而命名
思想主張
儒家義理
語言風格
清真雅正
[tóng chéng pài]
桐城派
桐城派是中國清代文壇上最大的散文流派,亦稱“桐城古文派”,世通稱“桐城派”。它以其文統的源遠流長,文論的博大精深,著述的豐厚清正,風靡全國,享譽海外,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佔有顯赫地位,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一座豐碑。
戴名世、方苞、劉大櫆、姚鼐被尊為桐城派“四祖”,師事、私淑或服膺他們的作家,遍及全國19個省(市)計1211人,傳世作品2000餘種,主盟清代文壇200餘年,其影響延及近代,對當代為文亦不無啟迪借鑑之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前“三祖”戴、方、 劉,從未以“天下文章在桐城”自居,姚鼐更未明確言“派”。
正式打出“桐城派”旗號的,是道光、咸豐年間的曾國藩,他在《歐陽生文集序》中,稱道方、劉、姚善為古文辭後,說:“姚先生治其術益精。歷城周永年書昌為之語曰:‘天下之文章,其在桐城乎?’由是學者多歸向桐城,號桐城派。”自此,以桐城地域命名的“桐城派”應運而生。[1]
中文名
桐城派
別 名
桐城古文派,桐城散文派
信 仰
儒家
代表作品
方苞的《獄中雜記》《左忠毅公逸事》,姚鼐的《登泰山記》等
年 代
康熙年間到新文化運動時期
誕生地
桐城
代表人物
方苞,劉大櫆,姚鼐,曾國藩
名稱緣由
依地域而命名
思想主張
儒家義理
語言風格
清真雅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