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做生魚片的魚在品種選擇上並沒有太多的講究,只要是新鮮的魚就可以。 在中國古代,生魚片是一種很流行的食物,叫做魚膾或魚鱠,(“膾”字指切細的生肉,也可表示把肉切細的動作),有文字記錄的歷史可上溯到周宣王五年,即公元前823年。 最早的生魚片是鯉魚,而名氣最大的生魚片是鱸魚。不過頂級的生魚片是鯔魚,即俗稱的烏魚。 唐人楊曄在他的《膳夫經》中把適合做生魚片的魚分成三個等級:列入頭等的只有鯽魚,次等的有鯾魚、魴魚、鯛魚和鱸魚,再次等的包括鱭魚(風尾魚)、味魚、魿魚、黃魚(中華鱘)和竹魚。其它魚在他眼裡都不入流。楊曄的觀點是否正確,見仁見智,各人口味不同,似乎不能一概而論。杜甫吃過魴魚做的生魚片後,曾讚美“魴魚肥美知第一”,北宋詩人劉攽也稱道“魴魚如玉鱠第一”,而清代名醫王士雄主張做生魚片“青魚最勝”。 上面提到的魚類當中,鯔、鯛、魿是海魚,鯉、鯽、魴、青、鯾、味、竹是河魚。黃魚為鹹、淡水兩棲魚類。鱸、鱭也是海魚,但在生殖季節,要洄游到內河的淡水裡產卵,產地主要在淡水區域。 由此可見,做生魚片要用什麼魚,並沒有太多的講究。 當然,以上所說的是中國古代的生魚片,跟日本料理中的生魚片是不太一樣的。中國生魚片稱魚膾,而日本生魚片通常叫刺身。兩者有所不同。 取材上,剌身大多用海魚,而魚膾多用河魚,或在淡水區域中捕獲的洄游海魚。這個不同可能是由地理因素造成的。 另外製作上,魚膾極其講究刀法,講究切得愈薄愈好,有時進一步切成細絲,稱做“膾縷”;而剌身,除了河豚剌身等幾種切得其薄如紙,可以透視盤面的花紋外,其餘多是魚肉條塊,不是很考刀工。所以現在餐飲中的生魚片一般做刺身多於魚膾,是因為難度沒那麼高。材料上多選海魚,也是因為海魚的刺比淡水魚少,沒那麼難處理。 總而言之,做生魚片的魚,種類不論,新鮮就好,相對而言以冷水魚更佳,因為冷水魚的脂肪含量更高,肉質的口感也就相對細膩。
其實做生魚片的魚在品種選擇上並沒有太多的講究,只要是新鮮的魚就可以。 在中國古代,生魚片是一種很流行的食物,叫做魚膾或魚鱠,(“膾”字指切細的生肉,也可表示把肉切細的動作),有文字記錄的歷史可上溯到周宣王五年,即公元前823年。 最早的生魚片是鯉魚,而名氣最大的生魚片是鱸魚。不過頂級的生魚片是鯔魚,即俗稱的烏魚。 唐人楊曄在他的《膳夫經》中把適合做生魚片的魚分成三個等級:列入頭等的只有鯽魚,次等的有鯾魚、魴魚、鯛魚和鱸魚,再次等的包括鱭魚(風尾魚)、味魚、魿魚、黃魚(中華鱘)和竹魚。其它魚在他眼裡都不入流。楊曄的觀點是否正確,見仁見智,各人口味不同,似乎不能一概而論。杜甫吃過魴魚做的生魚片後,曾讚美“魴魚肥美知第一”,北宋詩人劉攽也稱道“魴魚如玉鱠第一”,而清代名醫王士雄主張做生魚片“青魚最勝”。 上面提到的魚類當中,鯔、鯛、魿是海魚,鯉、鯽、魴、青、鯾、味、竹是河魚。黃魚為鹹、淡水兩棲魚類。鱸、鱭也是海魚,但在生殖季節,要洄游到內河的淡水裡產卵,產地主要在淡水區域。 由此可見,做生魚片要用什麼魚,並沒有太多的講究。 當然,以上所說的是中國古代的生魚片,跟日本料理中的生魚片是不太一樣的。中國生魚片稱魚膾,而日本生魚片通常叫刺身。兩者有所不同。 取材上,剌身大多用海魚,而魚膾多用河魚,或在淡水區域中捕獲的洄游海魚。這個不同可能是由地理因素造成的。 另外製作上,魚膾極其講究刀法,講究切得愈薄愈好,有時進一步切成細絲,稱做“膾縷”;而剌身,除了河豚剌身等幾種切得其薄如紙,可以透視盤面的花紋外,其餘多是魚肉條塊,不是很考刀工。所以現在餐飲中的生魚片一般做刺身多於魚膾,是因為難度沒那麼高。材料上多選海魚,也是因為海魚的刺比淡水魚少,沒那麼難處理。 總而言之,做生魚片的魚,種類不論,新鮮就好,相對而言以冷水魚更佳,因為冷水魚的脂肪含量更高,肉質的口感也就相對細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