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7191322912260

    夏日南亭懷辛大

    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

    散發乘夕涼,開軒臥閒敞。

    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

    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

    感此懷故人,中宵勞夢想。

    首聯描寫了夕陽西下明月東昇的動態過程,顯示出了作者閒適寧靜的心境。“山光”是長期山居生活並敏銳感受晝夜變化的細緻體驗。詩人陶醉於霞光的瀰漫,欣賞著牛羊迴圈、農人歸家的溫馨。一個“忽”字可見他忘情欣賞的時間之長。

    詩歌的意境可謂渾然天成。作者的感覺器官隨著時空的推移而悄然變換:光是視覺形象。為了意境的淡然渾成,寫晚霞而不設一色,用一個“光”字讓人想象其絢爛,寫月初卻不望“天”,而去望“水”,以“池月”映帶天月,把天月浸為“池月”。於是涼意產生,夜色漸濃,視覺漸昏沉。心漸入靜。為第三聯心靈的全息感應做了鋪墊。

    次聯寫沐浴之後納涼的感受。“閒”字寫出了“開窗高臥”的現實生活中的隱居樂趣。由此我們也可以窺見詩人所處的時代是如何的寧靜祥和。

    第三聯營造出了“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的涼爽潔淨,清純高雅的境界。後人謂之“清絕”。妙手偶得的表象下實際上是長期生活積澱的苦心經營。

    清淨雅潔的境界裡,自然應該做些有雅趣的事情。於是知音難覓的遺憾便自然抒發。“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是詩人的心理活動,從那並未付諸行動卻深感遺憾的心態中,我們可以見到那種渴望與知音同道隱居的閒逸情懷。“恨無知音賞”也許還有更深的蘊涵:身隱江湖,而心存魏闕,卻苦無機緣,滿懷報復,只有在這水亭涼夜消磨。因此,這首詩又有一絲淡淡的悲涼。

    通讀全詩,感情基調真率、平和、閒適沖淡。更不乏追求靜心澄慮,物我合一的老莊之境。情在景中,含蓄凝練,自然明秀。“語淡而終不薄”在白描之中見整煉之致。經緯綿密處卻似不經意道出,表現出很高的藝術功力。

    詩歌還運用了“興象”的表達技巧。即詩人的情感,精神對物象的統攝,使之和詩人心靈的顫動融為一體,從而獲得生命、具有個性和活力。

    這首詩中的情景關係不僅是彼此襯托,常常是水乳交融般的密合。詩的意境由於剔除了不必要,不諧調的成分,更加單純明淨。結構也更加完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相愛穿梭千年林湘湘和公明最後死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