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產地:中、南美洲和墨西哥東北部地區。形態特徵 小龍蝦是存活於淡水中一種像龍蝦的甲殼類動物,學名克氏原螯蝦,也叫紅螯蝦或者淡水小龍蝦。東北地區稱剌蛄。甲殼堅厚,頭胸甲稍側扁,前側緣除海螯蝦科外,不與口前板癒合,側緣也不與胸部腹甲和胸肢基部癒合。頸溝明顯。第1觸角較短小,雙鞭。第2觸角有較發達的鱗片。3對顎足都具外肢。步足全為單枝型,前3對螯狀,其中第1對特別強大、堅厚,故又稱螯蝦。末2對步足簡單、爪狀。鰓為絲狀鰓。小龍蝦頭部有觸鬚3對,觸鬚近頭部粗大,尖端小而尖。在頭部外緣的一對觸鬚特別粗長,一般比體長長1/3;在一對長觸鬚中間為兩對短觸鬚,長度約為體長的一半。棲息和正常爬行時6條觸鬚均向前伸出,若受驚嚇或受攻擊時,兩條長觸鬚彎向尾部,以防尾部受攻擊。胸部有步足5對,第1-3對步足末端呈鉗狀,第4-5對步足末端呈爪狀。第2對步足特別發達而成為很大的螯,雄性的螯比雌性的更發達,並且雄性龍蝦的前外緣有一鮮紅的薄膜,十分顯眼。雌性則沒有此紅色薄膜,因而這成為雄雌區別的重要特徵。尾部有5片酌尾扇,母蝦在抱卵期和孵化期爬行或受敵時,尾扇均向內彎曲,以保護受精卵或稚蝦免受損害。分佈範圍小龍蝦廣泛分佈於世界各地。主要分為三個科:擬螯蝦科(Parastacidae)、正螯蝦科(或稱蟹蝦科)(Astacidae)和螯蝦科(或稱�|蛄科)(Cambaridae),數十個屬,400多種。 擬螯蝦科主要分佈於屬於岡瓦納古陸的馬拉加西、澳洲、紐西蘭、智利、新幾內亞島等地,形體較大,在塔斯馬尼亞發現的最重個體達到了6公斤。正螯蝦科主要分佈於歐洲和北美洲西部,形體中等,有經濟意義的主要是太平洋螯蝦屬(Pacifastacus)。螯蝦科主要分佈於北美洲東部和東亞,形體較小,有經濟意義的主要是原螯蝦屬(Procambams),尤其是其中的克氏原螯蝦,產量達到全世界淡水龍蝦產量的70%到80%。
小龍蝦的原產地在北美洲;全世界共有龍蝦400多種,北美洲是龍蝦分佈最多的大陸,分佈在北美洲的有兩個科(蟹蝦科,螯蝦科),12個屬,300多種。
原產地:中、南美洲和墨西哥東北部地區。形態特徵 小龍蝦是存活於淡水中一種像龍蝦的甲殼類動物,學名克氏原螯蝦,也叫紅螯蝦或者淡水小龍蝦。東北地區稱剌蛄。甲殼堅厚,頭胸甲稍側扁,前側緣除海螯蝦科外,不與口前板癒合,側緣也不與胸部腹甲和胸肢基部癒合。頸溝明顯。第1觸角較短小,雙鞭。第2觸角有較發達的鱗片。3對顎足都具外肢。步足全為單枝型,前3對螯狀,其中第1對特別強大、堅厚,故又稱螯蝦。末2對步足簡單、爪狀。鰓為絲狀鰓。小龍蝦頭部有觸鬚3對,觸鬚近頭部粗大,尖端小而尖。在頭部外緣的一對觸鬚特別粗長,一般比體長長1/3;在一對長觸鬚中間為兩對短觸鬚,長度約為體長的一半。棲息和正常爬行時6條觸鬚均向前伸出,若受驚嚇或受攻擊時,兩條長觸鬚彎向尾部,以防尾部受攻擊。胸部有步足5對,第1-3對步足末端呈鉗狀,第4-5對步足末端呈爪狀。第2對步足特別發達而成為很大的螯,雄性的螯比雌性的更發達,並且雄性龍蝦的前外緣有一鮮紅的薄膜,十分顯眼。雌性則沒有此紅色薄膜,因而這成為雄雌區別的重要特徵。尾部有5片酌尾扇,母蝦在抱卵期和孵化期爬行或受敵時,尾扇均向內彎曲,以保護受精卵或稚蝦免受損害。分佈範圍小龍蝦廣泛分佈於世界各地。主要分為三個科:擬螯蝦科(Parastacidae)、正螯蝦科(或稱蟹蝦科)(Astacidae)和螯蝦科(或稱�|蛄科)(Cambaridae),數十個屬,400多種。 擬螯蝦科主要分佈於屬於岡瓦納古陸的馬拉加西、澳洲、紐西蘭、智利、新幾內亞島等地,形體較大,在塔斯馬尼亞發現的最重個體達到了6公斤。正螯蝦科主要分佈於歐洲和北美洲西部,形體中等,有經濟意義的主要是太平洋螯蝦屬(Pacifastacus)。螯蝦科主要分佈於北美洲東部和東亞,形體較小,有經濟意義的主要是原螯蝦屬(Procambams),尤其是其中的克氏原螯蝦,產量達到全世界淡水龍蝦產量的70%到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