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學科:中醫藥學(一級學科);內科疾病(二級學科);經絡肢體病(三級學科)風寒溼痺。關節痠痛或部分肌肉酸重麻木,遷延日久可致肢體拘急,甚則關節腫大。又可分為以下三型:行痺、痛痺、著痺。 B、痺證有寒熱之分 ,但受《素問·痺論》“風寒溼三氣雜至而為痺”的影響 ,世人多以風寒溼論痺 ,從溼熱論痺者少。但也有些醫家認識到熱邪或溼熱邪氣在痺證中的致病作用 ,如張子和《儒門事親》中強調 :“痺病以熱為源 ,風寒為兼 ,三氣合而為痺”等。 溼熱病,一作溼溫。見於《溫熱經緯·薛生白溼熱病篇》。一年四季內均可發生,以夏秋為多見。臨床以始惡寒,後但熱,汗出胸痞,舌白,口渴不引飲為提綱。其病因感受溼熱之邪而發,故名。病變屬於陽明、太陰兩經。胃為戊土屬陽,脾為己土屬陰。溼土之氣,同類相名,所以溼熱之邪,始雖外受,而終點則歸於脾胃。病在脾胃二經之表者,多兼少陽三焦;病在二經之裡者,每多兼厥陰風木。由於少陽和厥陰同司相火;陽明,太陰溼熱內鬱,鬱甚則少火皆成壯火。壯火為亢陽的暴氣,充斥一身,耗傷元氣,因此,溼熱病邪,矇蔽清陽則耳聾、頭重;擾及肝與脾胃,則乾嘔而痙厥。溼為陰邪,始遏其陽而惡寒;後則溼鬱為熱,故但熱而不惡寒。熱在溼中蒸,騰則為汗,溼蔽清陽則胸痞,溼邪內盛則舌白,熱則液不升而口渴,溼則飲內留而不引飲,這是溼熱病的主要病機。 溼熱病初起的診斷,主要依據其臨床主要症狀,即可確立。在整個病程中,其證候隨其病機轉變而異。因此應加註意。如溼遏衛陽,則見惡寒無汗,身重頭痛;溼鬱肌肉,則見惡寒發熱,身重關節疼痛;溼侵經絡,則見口噤,四肢牽引拘急;邪灼心包,內壯熱口渴,舌黃或焦紅,發痙神昏譫語;溼蘊胸膈,則發痙神昏妄笑,脈洪數有力。邪戀三焦,則壯熱煩渴,舌焦紅或縮,斑疹,胸痞自利,神昏痙厥;溼遏膜原,則寒熱如瘧,舌苔膩白,口不知味;胃液受劫,膽火上衝,則口大渴,胸痞欲絕,乾嘔不止,脈細數,舌光如鏡;毒入營血,則斑疹透露,上下失血;熱傷元氣,則氣短倦怠,口渴汗多。
所屬學科:中醫藥學(一級學科);內科疾病(二級學科);經絡肢體病(三級學科)風寒溼痺。關節痠痛或部分肌肉酸重麻木,遷延日久可致肢體拘急,甚則關節腫大。又可分為以下三型:行痺、痛痺、著痺。 B、痺證有寒熱之分 ,但受《素問·痺論》“風寒溼三氣雜至而為痺”的影響 ,世人多以風寒溼論痺 ,從溼熱論痺者少。但也有些醫家認識到熱邪或溼熱邪氣在痺證中的致病作用 ,如張子和《儒門事親》中強調 :“痺病以熱為源 ,風寒為兼 ,三氣合而為痺”等。 溼熱病,一作溼溫。見於《溫熱經緯·薛生白溼熱病篇》。一年四季內均可發生,以夏秋為多見。臨床以始惡寒,後但熱,汗出胸痞,舌白,口渴不引飲為提綱。其病因感受溼熱之邪而發,故名。病變屬於陽明、太陰兩經。胃為戊土屬陽,脾為己土屬陰。溼土之氣,同類相名,所以溼熱之邪,始雖外受,而終點則歸於脾胃。病在脾胃二經之表者,多兼少陽三焦;病在二經之裡者,每多兼厥陰風木。由於少陽和厥陰同司相火;陽明,太陰溼熱內鬱,鬱甚則少火皆成壯火。壯火為亢陽的暴氣,充斥一身,耗傷元氣,因此,溼熱病邪,矇蔽清陽則耳聾、頭重;擾及肝與脾胃,則乾嘔而痙厥。溼為陰邪,始遏其陽而惡寒;後則溼鬱為熱,故但熱而不惡寒。熱在溼中蒸,騰則為汗,溼蔽清陽則胸痞,溼邪內盛則舌白,熱則液不升而口渴,溼則飲內留而不引飲,這是溼熱病的主要病機。 溼熱病初起的診斷,主要依據其臨床主要症狀,即可確立。在整個病程中,其證候隨其病機轉變而異。因此應加註意。如溼遏衛陽,則見惡寒無汗,身重頭痛;溼鬱肌肉,則見惡寒發熱,身重關節疼痛;溼侵經絡,則見口噤,四肢牽引拘急;邪灼心包,內壯熱口渴,舌黃或焦紅,發痙神昏譫語;溼蘊胸膈,則發痙神昏妄笑,脈洪數有力。邪戀三焦,則壯熱煩渴,舌焦紅或縮,斑疹,胸痞自利,神昏痙厥;溼遏膜原,則寒熱如瘧,舌苔膩白,口不知味;胃液受劫,膽火上衝,則口大渴,胸痞欲絕,乾嘔不止,脈細數,舌光如鏡;毒入營血,則斑疹透露,上下失血;熱傷元氣,則氣短倦怠,口渴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