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歷來對美玉寵愛有加,僅從姓氏上看,大凡王字偏旁的字都是各種美玉,估計這類字少說數十,多則上百,可見人們對美玉是多麼的鐘愛。至於詩歌中謳歌美玉的那就數不勝數了,有“書中自有顏如玉”,比擬美麗的;也有“鐘鼓饌玉不足貴”,顯示富貴的,當然還有“守身如玉”,寓意貞潔的,不一而足。
美玉可以把玩欣賞,收藏美玉也是華人最樂意的,家有美玉極其普遍。有朋友以脖子說事,八九十年代流行掛金項鍊,二十一世紀流行掛玉器。有些愛玉者,不僅脖子上掛著玉牌,手腕上套著玉珠,連皮帶上也叮叮噹噹繫著玉器掛件。
華人收藏美玉曆史悠久,從挖掘的古時墓葬可見一斑。歷來就有黃金有價玉無價之說。當年卞和抱著那塊和氏璧在楚山下痛哭三天三夜,並不是為了以欺君之罪被砍掉的雙腳,而是為了無人識玉而悲哀。
之後,區區一塊和氏璧竟然可以等價交換十五座城市,竊以為那句價值連城出典也就出在這塊寶玉上。說到包漿,某地看到一個古玩販子從牛屁股裡挖出一塊和田玉,包漿渾厚,宛若隔世。
那朋友說,造假者把牛屁股開刀,把新玉放進去,然後縫上,老牛耕地,經常摩擦,包漿加速形成,用這種方法一年等於一千年。至於其它坊間傳說的手法則更多了,如用鹽酸、油鍋裡煮等等,讓人聽了匪夷所思。
古玉斷代吃不準,這種專業知識只可能極少數人掌握,俗稱掌眼的,也就是博物館幾個玉器專家能夠把握。常人連真品都未把玩,不可能辨別真偽。因此,在收藏界就有買古玉不如買新玉一說。吃不準新老美玉,乾脆就買新的,再說新的總比舊的便宜,這是大多數收藏者的玩玉觀。
即使新玉,只要工藝精湛,玉料上乘,仍然大有收藏價值,市面上那些高仿的玉器仍然受到收藏家的鐘愛。中國自古以來就有收藏玉器的時尚,歷代君王如秦始皇、宋高宗、清乾隆等都是玉器的大收藏家;宋代呂大臨的《考古圖》、元代朱德潤的《古玉圖》、明代曹昭的《格古要論》、清代吳大 的《古玉圖考》等都是古玉收藏與研究的論著。中國的玉雕自史前時期的新石器時代開始至今已經歷了七千餘年的發展,成為蜚聲世界、獨步天下的工藝美術品,在世界上三個以制玉而聞名的國家(中國、墨西哥、紐西蘭)中最為源遠流長。華人對玉的特殊喜好自古有之,古人云,石之美者為玉。
華人歷來對美玉寵愛有加,僅從姓氏上看,大凡王字偏旁的字都是各種美玉,估計這類字少說數十,多則上百,可見人們對美玉是多麼的鐘愛。至於詩歌中謳歌美玉的那就數不勝數了,有“書中自有顏如玉”,比擬美麗的;也有“鐘鼓饌玉不足貴”,顯示富貴的,當然還有“守身如玉”,寓意貞潔的,不一而足。
美玉可以把玩欣賞,收藏美玉也是華人最樂意的,家有美玉極其普遍。有朋友以脖子說事,八九十年代流行掛金項鍊,二十一世紀流行掛玉器。有些愛玉者,不僅脖子上掛著玉牌,手腕上套著玉珠,連皮帶上也叮叮噹噹繫著玉器掛件。
華人收藏美玉曆史悠久,從挖掘的古時墓葬可見一斑。歷來就有黃金有價玉無價之說。當年卞和抱著那塊和氏璧在楚山下痛哭三天三夜,並不是為了以欺君之罪被砍掉的雙腳,而是為了無人識玉而悲哀。
之後,區區一塊和氏璧竟然可以等價交換十五座城市,竊以為那句價值連城出典也就出在這塊寶玉上。說到包漿,某地看到一個古玩販子從牛屁股裡挖出一塊和田玉,包漿渾厚,宛若隔世。
那朋友說,造假者把牛屁股開刀,把新玉放進去,然後縫上,老牛耕地,經常摩擦,包漿加速形成,用這種方法一年等於一千年。至於其它坊間傳說的手法則更多了,如用鹽酸、油鍋裡煮等等,讓人聽了匪夷所思。
古玉斷代吃不準,這種專業知識只可能極少數人掌握,俗稱掌眼的,也就是博物館幾個玉器專家能夠把握。常人連真品都未把玩,不可能辨別真偽。因此,在收藏界就有買古玉不如買新玉一說。吃不準新老美玉,乾脆就買新的,再說新的總比舊的便宜,這是大多數收藏者的玩玉觀。
即使新玉,只要工藝精湛,玉料上乘,仍然大有收藏價值,市面上那些高仿的玉器仍然受到收藏家的鐘愛。中國自古以來就有收藏玉器的時尚,歷代君王如秦始皇、宋高宗、清乾隆等都是玉器的大收藏家;宋代呂大臨的《考古圖》、元代朱德潤的《古玉圖》、明代曹昭的《格古要論》、清代吳大 的《古玉圖考》等都是古玉收藏與研究的論著。中國的玉雕自史前時期的新石器時代開始至今已經歷了七千餘年的發展,成為蜚聲世界、獨步天下的工藝美術品,在世界上三個以制玉而聞名的國家(中國、墨西哥、紐西蘭)中最為源遠流長。華人對玉的特殊喜好自古有之,古人云,石之美者為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