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魯中居士
-
2 # 產業前沿
中華傳統文化的老令“不打不罵不成才、棍棒底下出孝子”,就是哲學。
快樂(管教的時候)和驕縱的環境養不出才、養得出豺;禮義廉恥孝悌忠信才有才,驕私忤逆背信棄義淪為豺。
野獸小時候憨態可掬,長大了六親不認,各行其道。所謂沒有人性,主要在幼時缺少“棍棒教育”,結果就回歸到了野獸的性情。
人是高階動物,華人總結了上善若水、厚得載物的道理,其實也包含著嚴教的層面。
不嚴沒有真正的大師。
-
3 # 老璞
首先,傳統教育並不等同於“棍棒教育”。中國的教育傳統從孔子開始就提倡“因材施教”、“循循善誘”,考查歷朝歷代的成功人士,罕見有靠父母的“棍棒教育”而成功的,而都是提倡“勤學”、“刻苦”的教育學習方法。
其次,雖然提倡勤奮學習,但傳統教育也並不是沒有懲戒手段。但即便是懲戒,目的也不是懲戒,而是對教育物件的鞭策,更不是用“棍棒”,而是用“戒尺”。戒尺,從名稱上就可以知道其作用是讓受教育者有所戒懼,激勵其改正錯誤。
第三,從民間來看,傳統上也並不是都認同所謂的“不打不成才”式的“棍棒教育”。
明代溫璜記錄其母親的教子的言語記錄《溫氏母訓》中,我們就能看到古代一個普通家庭婦女對於“棍棒教育”的看法:
“窮秀才譴責下人,至鞭樸而極矣。暫行知警,常用則玩。教兒子亦然。”
意思是:窮秀才教訓下人,鞭子抽就是最厲害了。一兩次還知道警惕,經常用就當玩耍了。教育兒子也一樣。
“兒子是天生的,不是打成的。古云:“棒頭出肖子”。不知是銅,打就銅器,是鐵,打就鐵器。若把驢頭打作馬面,有是理否?”
意思是:兒子是天生的,不是打出來的。古話說:棍棒出孝子。孩子不是銅,能打成銅器,不是鐵,能打成鐵器。如果這樣,就能把驢頭打成馬面,有這個道理嗎?
所以說,“棍棒教育”既不是傳統教育的主流,也不是真正有效的教育手段,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的認識都是這樣。
完全可以,也完全不可能!這得看那個家庭用,用的時間,用的時機,用的輕重程度,用的次數,用到什麼人身上!老話裡還有"棍棒底下出孝子"一說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