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9405259858110

    李清照前後期詞的變化:

    1、感情表達的變化

    李清照前後期詞都具有感情強烈奔放的特點,如前期詞《點絳唇》。

    後期詞感情則更加奔放,寫出了作者愁濃似海,不可估測,卻又沒有正面寫愁,而用有形的舟載不動無形的愁來反襯愁的無窮無盡。

    2、語言風格的變化

    李清照前期詞語言清新自然,歡快美滿,偶爾有閒愁點綴。如小詞《如夢令》。

    而後期詞基調則以悲涼悽苦為主,其中愁苦與前期相比強烈沉重了許多,如《聲聲慢》。

    3、心境的變化

    由於心境的極大變化,李清照詞在前後期所選取的題材是有許多不同的。前期詞中多以少女閒遊、少婦閒愁等作為題材,前引的《如夢令》、《一剪梅》、《點絳唇》等都是如此的。

    而後期詞作題材明顯有了變化,多是寄託自己苦悶的事物,大多有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惆悵,例如她的名作《漁家傲》。

    擴充套件資料:

    李清照的經歷:

    李清照出生於書香門第,早期生活優裕,其父李格非藏書甚富,她小時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環境中打下文學基礎。出嫁後與夫趙明誠共同致力於書畫金石的蒐集整理。

    金兵入據中原時,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閒生活,後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闢途徑,語言清麗。

    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能詩,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時詠史,情辭慷慨,與其詞風不同。

    在金華期間,李清照還曾作《武陵春》詞,感嘆輾轉漂泊、無家可歸的悲慘身世,表達對國破家亡和嫠婦生活的愁苦。又作《題八詠樓》詩,悲宋室之不振,慨江山之難守,其“江山留與後人愁”之句,堪稱千古絕唱。

    紹興十三年(1143年)前後,李清照將趙明誠遺作《金石錄》校勘整理,表進於朝。越十餘年,約在紹興二十五年(1155年),李清照懷著對死去親人的綿綿思念和對故土難歸的無限失望,在極度孤苦、淒涼中,悄然辭世,享年至少73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用大米釀白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