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希金的《致大海》,讚歎大海的壯美,謳歌“自由之神”,表達對自由的渴望。一會憂鬱、一會沉靜、一會鬱鬱不平、一會熱烈悲壯。詩人難以取捨的是那“隱秘的願望”,詩人為之震驚的是“一座光榮的墳墓”,詩人迷惘的是“人們的命運到處都一樣”!詩人是把一切的希望,寄託給壯闊的海洋。曹操的《觀滄海》,實寫著“澹澹”的搖晃著的海水,遠望著“竦峙”的挺立的山島。他靜觀“百草豐茂”,感嘆“秋風蕭瑟”,享受“洪波湧起”。在從容不迫的實寫之後,又輕鬆自在的移開視野,把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的壯觀景象,也就是整個宇宙世界,全部包容在詩人無際的胸懷裡。普希金盼望著自由,但他卻遭到沙皇的流放;他是沙皇的對立面,後來卻被沙皇擺到宮廷御侍的位置上;他同情十二月黨人,但卻離不開沙俄的土壤。所以,他可以“致大海”,卻難以融入大海:他不是大海!以此,他選擇的大海的意象,既有“風暴的喧響”,又有“靜寂的荒漠之鄉”。大海的兩面性,恰好也是普希金性格的兩面性:對自由的追求、對反抗的徘徊。曹操展示著雄才大略。面對失色的河山,他一步步讓它煥發新顏;面對塗炭的生靈,他從心裡渴望改變;他沒登基帝位,卻在權利角逐中將大權盡握指間。所以,他有了“東臨碣石”的機緣,可以在海邊“歌以詠志”。他就是一片大海,太陽和月亮都像在他的手中,日月星辰都在他的胸中:他自己成了無際的宇宙,天地萬物都只是他的陪伴。普希金呼喚大海,既是偉大,又是可惜。普希金借人物寫大海,確實也選擇了當時社會的傑出代表;他詩中的拿破崙、拜倫,讓人只遺憾那英雄已去、大海無計。曹操觀賞大海,既有海闊,更有天高。曹操是借景物寫大海,所選之景確實不愧為大自然的壯麗景象;在他詩中的大海,則是英雄正起、大海有意!
普希金的《致大海》,讚歎大海的壯美,謳歌“自由之神”,表達對自由的渴望。一會憂鬱、一會沉靜、一會鬱鬱不平、一會熱烈悲壯。詩人難以取捨的是那“隱秘的願望”,詩人為之震驚的是“一座光榮的墳墓”,詩人迷惘的是“人們的命運到處都一樣”!詩人是把一切的希望,寄託給壯闊的海洋。曹操的《觀滄海》,實寫著“澹澹”的搖晃著的海水,遠望著“竦峙”的挺立的山島。他靜觀“百草豐茂”,感嘆“秋風蕭瑟”,享受“洪波湧起”。在從容不迫的實寫之後,又輕鬆自在的移開視野,把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的壯觀景象,也就是整個宇宙世界,全部包容在詩人無際的胸懷裡。普希金盼望著自由,但他卻遭到沙皇的流放;他是沙皇的對立面,後來卻被沙皇擺到宮廷御侍的位置上;他同情十二月黨人,但卻離不開沙俄的土壤。所以,他可以“致大海”,卻難以融入大海:他不是大海!以此,他選擇的大海的意象,既有“風暴的喧響”,又有“靜寂的荒漠之鄉”。大海的兩面性,恰好也是普希金性格的兩面性:對自由的追求、對反抗的徘徊。曹操展示著雄才大略。面對失色的河山,他一步步讓它煥發新顏;面對塗炭的生靈,他從心裡渴望改變;他沒登基帝位,卻在權利角逐中將大權盡握指間。所以,他有了“東臨碣石”的機緣,可以在海邊“歌以詠志”。他就是一片大海,太陽和月亮都像在他的手中,日月星辰都在他的胸中:他自己成了無際的宇宙,天地萬物都只是他的陪伴。普希金呼喚大海,既是偉大,又是可惜。普希金借人物寫大海,確實也選擇了當時社會的傑出代表;他詩中的拿破崙、拜倫,讓人只遺憾那英雄已去、大海無計。曹操觀賞大海,既有海闊,更有天高。曹操是借景物寫大海,所選之景確實不愧為大自然的壯麗景象;在他詩中的大海,則是英雄正起、大海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