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9405259858110

    萌芽階段(17世紀古典經濟學時期——1874年前) 。

    古典經濟學的先驅威廉·配第及其同時代的早期作者們提出一系列的觀點和方法,包括把生產看成是一種迴圈流,不同經濟部門間生產中的相互聯絡,以及社會剩餘的觀點。之後的法國重農學派的創始人魁奈於1758年發表了《經濟表》,進一步發展了這一思想。即把生產看成是一個迴圈過程,以經濟剩餘的形成為核心,來描繪再生產過程。他是經濟史上用圖式的辦法描繪社會再生產過程全貌的第一人。馬克思對經濟表予以高度評價並加以標註,該表透過對所謂“租地農場主”、“土地所有者”和“不生產階級”之間五次流透過程的描繪,最終表明全部生產物售賣完,同時貨幣也都各自流回到它的出發點,第二年度又可以進行簡單再生產。馬克思說:“魁奈的《經濟表》用幾根粗線條表明,國民生產的具有一定價值的年產品怎樣透過流通進行分配,才能在其他各種不變的情況下,使它的簡單再生產進行下去。上一年度的收穫,當然構成生產期間的起點。無數的流通行為,從一開始就被綜合成它們的具有社會特徵的大量運動—— 幾個巨大的職能上確定的,經濟的社會之間的流通。”後來的亞當·斯密和大為·李嘉圖也接受了生產是迴圈流和經濟剩餘的概念。而馬克思批判地吸收了古典經濟學,創立了剩餘價值學說,並且在魁奈《經濟表》的啟發下形成了自己的再生產理論,建立了簡單再生產和擴大再生產的圖式和平衡條件。

    應該說這一階段的理論對產業關聯理論的形成有重大意義,產業關聯理論汲取了古典經濟學把整個經濟看作一個系統的思想,並正是繼承了應用圖表來描繪再生產過程,投入產出才應運而生。另一方面正如波蘭經濟學家蘭格說:“里昂惕夫的產業間聯絡的理論是馬克思再生產理論的發展。”並且他把馬克思的簡單再生產圖式改寫為里昂惕夫表,從而建立了馬克思兩部類表示式與里昂惕夫表之間的聯絡。實際上擴大再生產圖式也可改寫為里昂惕夫表。但馬克思關於兩大部類的劃分是一種科學的抽象,將其應用於實際統計和分析尚有困難。按照斯威齊(Paul M.Sweezy)的說法,在價值和剩餘價值的真實經濟聯絡與價格和利潤的經濟表象之間尋找一種數量表述,也就是“轉型”問題沒有得到很好地解、決I引。因而在馬克思之後,里昂惕夫在柏林大學的導師博爾特凱維奇(Laduislaus yon Bortkiewicz)給出了另一種價值計算價格的方法。里昂惕夫正是按照這一思路繼續進行研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定格動畫製作是用哪些軟體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