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9535254571587

    指發財致富的人不講仁慈,心地善良的人不會發財致富。

    出處——《孟子·滕文公上》:陽虎曰:『為富不仁矣,為仁不富矣。』夏后氏五十而貢,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畝而徹:其實皆什一也。徹者;徹也,助者,藉也。

    譯文:陽虎曾說:‘要發財就顧不上仁愛,要仁愛就不能發財。’“夏朝每五十畝地,賦稅採用‘貢’法;商朝每七十畝地,賦稅採用‘助’法;周朝每一百畝地,賦稅採用‘徹’法。其實稅率都是十分抽一。‘徹’是‘通’的意思,‘助’是‘借’的意思。

    擴充套件資料:

    “為富不仁”出自《孟子·滕文公上》,是孟子引用陽虎的話:“民之為道也,有恆產者有恆心,無恆產者無恆心。苟無恆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己。及陷乎罪,然後從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是故賢君必恭儉禮下,取於民有制。陽虎曰:為富不仁矣,為仁不富矣。”

    陽虎是與孔子同時代的魯華人,是魯國季氏的家臣,曾經專季氏之權。他說“為富不仁矣,為仁不富矣”,意思是富人好“聚”於是不仁,仁人好“散”所以不富。富人與仁人志向不同,所以喜好不同。陽虎有寵於季氏,專政魯國,是求富,他所言此句,重在富,而孟子引此句,卻是重在仁。

    《論語·顏淵》說:“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這是孔子弟子有若答魯哀公所問時的回答。他認為,只要百姓用度足夠了,君王便沒有什麼不足,反之,如果百姓用度不足,君王即使再富也不能算“賢君”。孟子此處的用意,與孔子弟子有若的用法是一致的。

    在《孟子》此篇中,此言是滕文公問“為國”,即如何治理國家,孟子的回答,是希望滕文公能夠做一個明君、仁人,仁人不為罔民之政,不為富而為仁,是其仁政思想的體現。孟子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這與孔子所言“足食,足兵,民信”是一樣的,孔子所言治國三者,並沒有涉及君主自身所求,都是以民為本,這也是孟子對於孔子的繼承。

    孟子講仁政,最為重視的是從人的內心進行引導,他引用前人的言語,正是讓滕文公做一個比較。陽虎專政是眾人皆知的事情,孟子以此來說滕文公,正是希望他能夠做一個仁人。孟子在這一章的最後講道:“子力行之,亦以新子之國。”滕文公在實際上勉力行之,這才是孟子所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1.5L和1.3T哪個好?區別大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