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shnsi512

    贈劉景文  宋蘇軾  荷盡已無擎雨蓋,  菊殘猶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須記,  最是橙黃橘綠時.  此詩是蘇軾於宋哲宗元佑五年(1090年)任杭州太守時所作.劉景文名季孫,原籍開封,是北宋名將劉平的小兒子.劉平駐守宋、夏邊境,力拒西夏,因孤軍無援戰死.身後蕭條,諸子早卒,只剩景文一人.蘇軾在杭州見劉時,劉已五十八歲.經蘇軾向朝廷竭力保舉,劉才得到小小升遷.不想只過了兩年,景文就死去了.蘇軾此詩雖似寫景,但每句都切合劉的身世,並用以勖勉對方.這在蘇詩中確屬精心之作.我們必須透過表面的景物描寫,才能領略詩中的積極涵義.  此詩寫初冬.第一句寫枯荷.荷出汙泥而不染,本為高潔品質之象徵,惟到秋末,池荷只剩殘莖,連枯葉也已無存,確是一片悽寂.昔李璟作《山花子》,首句雲:“菡萏香銷翠葉殘.”王國維乃謂“大有‘從芳蕪穢’、‘美人遲暮’之感.”蘇軾此詩首句,殆更過之.夫留得枯荷,尚能聽雨,近則連枯葉亦無之,其衰颯至極矣.然則作者嗟嘆感喟之情僅此一句,第二句便將筆勢劈空振起,轉到了“菊殘猶有傲霜枝”.殘菊與枯荷,雖同為衰颯場面,卻以“傲霜枝”三字寫出了秋菊的孤高之態和貞亮之節,看似與第一句對文,有互文見義、相與呼應之勢;事實卻側重在“傲”字上.“擎雨”之“蓋”乃實寫,不過說像傘蓋一樣的荷葉都已一乾二淨;而“傲霜”之“枝”的“傲”則以移情手法寫出了菊的內在精神,示人以凜不可犯的氣概.這就比第一句深入了,也提高了.第三句則爽性喝破,人人皆以蕭瑟秋風、嚴寒冬日為苦,作者卻偏偏贊之為“一年好景”,且諄諄囑咐“君須記”,此真以平淡無奇之語言給人以出乎意料之感受;至於收句,倘無力迴天,則全詩必成虎頭蛇尾,強弩之末.而作者乃從花寫到枝,從枝葉寫到果實,所謂“正是橙黃橘綠時”,乃金秋乍逝,百物豐收的季節,“橙黃橘綠”,又呈現一派熙熙融融景象,在前兩句枯淡悽清的背景下突然出現了炫目搖情的色彩,真使人疑為神來之筆.然而作者除了用幾個植物名稱和幾種簡單明快的色調之外,再無其他噶枝蔓之句,這就給予作者一種踏實穩重、矜平躁釋的美的感受.古人說:“情隨事遷”.

  • 2 # 使用者4666406496409

    贈劉景文 荷盡已無擎雨蓋, 菊殘猶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須記, 正是橙黃橘綠時。 《贈劉景文》是北宋文學家蘇軾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這首詩作於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是送給好友劉景文的一首勉勵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是景觀的軟景硬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