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了能讓人內心平靜的書】:《清靜經》、《心經》。
《清靜經》被列為道教修行的第一經書,只在於這一篇經文著實點破了修真的關鍵——“清靜”。
人們難以清靜身心,是因為內心總是被欲求牽引,只懂得向外釋放自己的情志,卻不懂得收斂內心。
鑑於世人往往總是沉迷在慾望和誘惑中,《清靜經》中便為眾人求清靜提出了一個尋求清淨的途徑,經文中寫道:“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這番話將人們之所以不得清靜的原因說得透徹,人之所以不能清淨,是慾望太多,而徒增煩惱。
既然因為被物化的慾望牽引,而失去了清靜,那麼首要一點就是絕除外慾的誘惑,進而澄澈自己的內心。
人神要常清靜,必須遣欲澄心,去掉一切貪求、妄想與煩惱,實現經文中的“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 其物,三者既悟,唯見於空”的常寂真靜境界。
必須透過修養,把所有東西,包括自己身體和自己的思想都看作是空的,這才能達到“清靜”的目的。要摒棄一切的慾望和思慮,把自己處於一個完全“空”的境界中。“無無既無,湛然常寂。”意識中什麼都沒有了,就會出現光明空澈的寂靜,這是處於最高的寂靜境界,這時哪還有慾望?這才是真靜。
《心經》則是以“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來對外破五蘊身,以“心無掛礙”來破心執。
《心經》裡面說“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也就是說,當有一天我們自己沒有了那一種執念,我們放下了那個慾望,你就會發現我們接受了這個事實,接受了這個世界不是一成不變的事實,或者我們跟隨這個世界的變而變,我們去擁抱那個變化。好像你對它就沒有那麼多要求,你也就不會那麼多痛苦了。
【讀了能讓人內心平靜的書】:《清靜經》、《心經》。
《清靜經》被列為道教修行的第一經書,只在於這一篇經文著實點破了修真的關鍵——“清靜”。
人們難以清靜身心,是因為內心總是被欲求牽引,只懂得向外釋放自己的情志,卻不懂得收斂內心。
鑑於世人往往總是沉迷在慾望和誘惑中,《清靜經》中便為眾人求清靜提出了一個尋求清淨的途徑,經文中寫道:“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這番話將人們之所以不得清靜的原因說得透徹,人之所以不能清淨,是慾望太多,而徒增煩惱。
既然因為被物化的慾望牽引,而失去了清靜,那麼首要一點就是絕除外慾的誘惑,進而澄澈自己的內心。
人神要常清靜,必須遣欲澄心,去掉一切貪求、妄想與煩惱,實現經文中的“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 其物,三者既悟,唯見於空”的常寂真靜境界。
必須透過修養,把所有東西,包括自己身體和自己的思想都看作是空的,這才能達到“清靜”的目的。要摒棄一切的慾望和思慮,把自己處於一個完全“空”的境界中。“無無既無,湛然常寂。”意識中什麼都沒有了,就會出現光明空澈的寂靜,這是處於最高的寂靜境界,這時哪還有慾望?這才是真靜。
《心經》則是以“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來對外破五蘊身,以“心無掛礙”來破心執。
《心經》裡面說“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也就是說,當有一天我們自己沒有了那一種執念,我們放下了那個慾望,你就會發現我們接受了這個事實,接受了這個世界不是一成不變的事實,或者我們跟隨這個世界的變而變,我們去擁抱那個變化。好像你對它就沒有那麼多要求,你也就不會那麼多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