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靈澈辭別歸去情景。靈澈戴著斗笠,披帶夕陽餘暉,獨自向青山走去,越來越遠。“青山”即應首句“蒼蒼竹林寺”,點出寺在山林。“獨歸遠”顯出詩人佇立目送,依依不捨,結出別意。只寫行者,未寫送者,而詩人久久佇立,目送友人遠去的形象仍顯得非常生動。出自《送靈澈上人》,是唐代詩人劉長卿的作品。此詩共四句,前兩句寫靈澈上人慾回竹林寺的情景,後兩句寫詩人目送靈澈上人辭別歸去的情景,抒發了詩人對友人離別的傷感與依依不捨之情,表達了對靈澈的深厚情意,也表現了靈澈清寂的風度以及詩人雖然失意卻閒適淡泊的情懷。原文如下:蒼蒼竹林寺,杳杳鐘聲晚。荷笠帶斜陽,青山獨歸遠。譯文如下:蒼翠的叢林掩映著竹林寺,遠遠地傳來黃昏的鐘鳴聲。身背斗笠在夕陽的映照下,正獨自沿著青山走向遠方。詞句註釋⑴靈澈(chè)上人:唐代著名僧人,本姓楊,字源澄,會稽(今浙江紹興)人,後為雲門寺僧。上人,對僧人的敬稱。⑵蒼蒼:深青色。竹林寺:在今江蘇丹徒南。⑶杳(yǎo)杳:深遠的樣子。擴充套件資料:靈澈上人是中唐時期一位著名詩僧,俗姓楊,字源澄,會稽(今浙江紹興)人,在會稽雲門山雲門寺出家,詩中的竹林寺在潤州(今江蘇鎮江),是靈澈此次遊方歇宿的寺院。這首詩寫傍晚時分,詩人送靈澈返回竹林寺的途中。前二句想望蒼蒼山林中的靈澈歸宿處,遠遠傳來寺院報時的鐘響,點明時已黃昏,彷彿催促靈澈歸山。詩人出以想象之筆,創造了一個清遠幽渺的境界。此二句重在寫景,景中也寓之以情。精美如畫,是這首詩的明顯特點。但這幀畫不僅以畫面上的山水、人物動人,而且以畫外的詩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盡。那寺院傳來的聲聲暮鍾,觸動詩人的思緒;這青山獨歸的靈澈背影,勾惹詩人的歸意。耳聞而目送,心思而神往,正是隱藏在畫外的詩人形象。
寫靈澈辭別歸去情景。靈澈戴著斗笠,披帶夕陽餘暉,獨自向青山走去,越來越遠。“青山”即應首句“蒼蒼竹林寺”,點出寺在山林。“獨歸遠”顯出詩人佇立目送,依依不捨,結出別意。只寫行者,未寫送者,而詩人久久佇立,目送友人遠去的形象仍顯得非常生動。出自《送靈澈上人》,是唐代詩人劉長卿的作品。此詩共四句,前兩句寫靈澈上人慾回竹林寺的情景,後兩句寫詩人目送靈澈上人辭別歸去的情景,抒發了詩人對友人離別的傷感與依依不捨之情,表達了對靈澈的深厚情意,也表現了靈澈清寂的風度以及詩人雖然失意卻閒適淡泊的情懷。原文如下:蒼蒼竹林寺,杳杳鐘聲晚。荷笠帶斜陽,青山獨歸遠。譯文如下:蒼翠的叢林掩映著竹林寺,遠遠地傳來黃昏的鐘鳴聲。身背斗笠在夕陽的映照下,正獨自沿著青山走向遠方。詞句註釋⑴靈澈(chè)上人:唐代著名僧人,本姓楊,字源澄,會稽(今浙江紹興)人,後為雲門寺僧。上人,對僧人的敬稱。⑵蒼蒼:深青色。竹林寺:在今江蘇丹徒南。⑶杳(yǎo)杳:深遠的樣子。擴充套件資料:靈澈上人是中唐時期一位著名詩僧,俗姓楊,字源澄,會稽(今浙江紹興)人,在會稽雲門山雲門寺出家,詩中的竹林寺在潤州(今江蘇鎮江),是靈澈此次遊方歇宿的寺院。這首詩寫傍晚時分,詩人送靈澈返回竹林寺的途中。前二句想望蒼蒼山林中的靈澈歸宿處,遠遠傳來寺院報時的鐘響,點明時已黃昏,彷彿催促靈澈歸山。詩人出以想象之筆,創造了一個清遠幽渺的境界。此二句重在寫景,景中也寓之以情。精美如畫,是這首詩的明顯特點。但這幀畫不僅以畫面上的山水、人物動人,而且以畫外的詩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盡。那寺院傳來的聲聲暮鍾,觸動詩人的思緒;這青山獨歸的靈澈背影,勾惹詩人的歸意。耳聞而目送,心思而神往,正是隱藏在畫外的詩人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