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血十八星旗,是1911年武昌起義時使用的,革命黨人高舉鐵血十八星旗,一鼓作氣,擊敗了清軍,取得了最終的勝利。十八星代表全國十八個省份,圖案以紅黑色為主,紅色象徵血,黑色象徵鐵,表示革命黨人用武器和生命去奪得滿清政權。同年,在惠州光復時,曾經用過廖仲愷先生設計的“井”字旗,“井”字表示平均地權之意,“井”字旗有陰陽兩種。 十八星旗歷史 十八星旗原是湖北革命團體共進會的會旗。1907年8月間,焦達峰、劉公、孫武等一批在日本的同盟會會員,籌組湖北共進會,任務是謀劃準備在長江中游的反清武裝起義,議定以十八星旗為會旗。 1911年9月,在同盟會推動下策劃武昌起義。兩個革命組織文學社和共進會召開聯席會議,組成領導起義的總指揮部。定十八星旗為旗幟。武昌起義在1911年10月10日晚7時左右爆發。起義軍成功佔領武昌全城。 10月11日,中華民國湖北軍政府宣告成立。十八星旗為其旗幟。 1912年1月10日,中華民國臨時參議院透過專門決議,以五色共和旗(或稱五色旗)為國旗。以十八星旗為陸軍旗,海軍旗則是一種以十八星旗為基調的旗幟。 不過北洋政府很快就停止使用十八星旗,以五色旗為陸軍旗,以青天白日滿地紅為海軍旗。 1928年(民國十七年)12月17日,國民政府立法透過青天白日滿地紅旗為中國的正式國旗,頒行全中國使用,全面取代五色旗和十八星旗。 十八星旗意義 十八星旗全稱鐵血十八星旗,由紅黃黑三色組成,紅底與黑九角象徵「血」與「鐵」,即革命須抱鐵血主義;黑九角內外兩圈各九顆共十八顆圓星,代表關內漢族的十八個行省;星呈金黃色,表示與滿清對立之漢族炎黃子孫。 此旗只有代表漢人居住的18個行省,是因為晚清時期的革命家對革命有「上下兩策」,上策是革命政府收復清朝的全部領土;下策是革命政府收復中原十八個漢族人省份的主權,把滿蒙疆藏「出賣」給列強,以換取他們對革命的支援。清朝政府直到19世紀為止只准許漢族在十八個內地省份居住,這十八個省是直隸(河北)、河南、山東、山西、湖南、湖北、廣東、廣西、浙江、安徽、江蘇、江西、福建、四川、陝西、甘肅、貴州和雲南。不允許漢族隨便遷入居住的有關外的滿洲(東三省)、西藏(青海)、蒙古(內外蒙)、新疆。當時革命黨人的「野心」並不大,只想「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就是在十八個省份中恢復漢人的主權,西藏(青海)、蒙古(內外蒙)、新疆和滿洲(東三省)的主權都可以放棄。是以後來有人認為「十八星旗」,是大漢族主義的旗幟。
鐵血十八星旗,是1911年武昌起義時使用的,革命黨人高舉鐵血十八星旗,一鼓作氣,擊敗了清軍,取得了最終的勝利。十八星代表全國十八個省份,圖案以紅黑色為主,紅色象徵血,黑色象徵鐵,表示革命黨人用武器和生命去奪得滿清政權。同年,在惠州光復時,曾經用過廖仲愷先生設計的“井”字旗,“井”字表示平均地權之意,“井”字旗有陰陽兩種。 十八星旗歷史 十八星旗原是湖北革命團體共進會的會旗。1907年8月間,焦達峰、劉公、孫武等一批在日本的同盟會會員,籌組湖北共進會,任務是謀劃準備在長江中游的反清武裝起義,議定以十八星旗為會旗。 1911年9月,在同盟會推動下策劃武昌起義。兩個革命組織文學社和共進會召開聯席會議,組成領導起義的總指揮部。定十八星旗為旗幟。武昌起義在1911年10月10日晚7時左右爆發。起義軍成功佔領武昌全城。 10月11日,中華民國湖北軍政府宣告成立。十八星旗為其旗幟。 1912年1月10日,中華民國臨時參議院透過專門決議,以五色共和旗(或稱五色旗)為國旗。以十八星旗為陸軍旗,海軍旗則是一種以十八星旗為基調的旗幟。 不過北洋政府很快就停止使用十八星旗,以五色旗為陸軍旗,以青天白日滿地紅為海軍旗。 1928年(民國十七年)12月17日,國民政府立法透過青天白日滿地紅旗為中國的正式國旗,頒行全中國使用,全面取代五色旗和十八星旗。 十八星旗意義 十八星旗全稱鐵血十八星旗,由紅黃黑三色組成,紅底與黑九角象徵「血」與「鐵」,即革命須抱鐵血主義;黑九角內外兩圈各九顆共十八顆圓星,代表關內漢族的十八個行省;星呈金黃色,表示與滿清對立之漢族炎黃子孫。 此旗只有代表漢人居住的18個行省,是因為晚清時期的革命家對革命有「上下兩策」,上策是革命政府收復清朝的全部領土;下策是革命政府收復中原十八個漢族人省份的主權,把滿蒙疆藏「出賣」給列強,以換取他們對革命的支援。清朝政府直到19世紀為止只准許漢族在十八個內地省份居住,這十八個省是直隸(河北)、河南、山東、山西、湖南、湖北、廣東、廣西、浙江、安徽、江蘇、江西、福建、四川、陝西、甘肅、貴州和雲南。不允許漢族隨便遷入居住的有關外的滿洲(東三省)、西藏(青海)、蒙古(內外蒙)、新疆。當時革命黨人的「野心」並不大,只想「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就是在十八個省份中恢復漢人的主權,西藏(青海)、蒙古(內外蒙)、新疆和滿洲(東三省)的主權都可以放棄。是以後來有人認為「十八星旗」,是大漢族主義的旗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