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第七回內容概括:
袁紹在謀士逢紀的建議下,誘使北平的公孫瓚一同出兵,奪取了韓馥的冀州。卻不肯分地,甚至射殺了公孫瓚的弟弟公孫越。於是兩軍生仇,在磐河一帶多次發生戰鬥,互有輸贏。最後在董卓來使的調節下議和,兩家終究各自罷兵,公孫瓚又推薦劉備為平原相。
另一方面,淮南袁術向劉表借糧不成,心中怨恨,挑唆江東孫堅去打劉表。孫堅帥黃蓋韓當等將領跨江攻打劉表,首戰告捷,擊敗了劉表手下的黃祖。孫堅趁勢攻打襄陽,不料中計,被劉表軍亂箭射殺,江東猛虎殞命。所幸黃蓋生擒黃祖,孫堅的長子孫策準備用黃祖換回孫堅屍體。
擴充套件資料:
西晉陳壽所著《三國志》是三國故事的最早源頭.但這是紀傳體的史書.記事簡略,粗陳梗概。南朝宋人裴松之為《三國志》作注.增加了許多奇聞軼事.傳奇色彩與可讀性都大大增強。中唐史學家劉知襲在《史通》中說,諸葛亮未死的故事已“得之於行路,傳之於眾口”.可見這個時期三國故事已廣泛流傳於民間。晚唐李商隱的《驕兒濤》中有“或謔張飛胡,或笑鄧艾吃”的詩句,說明至遲在晚唐時三國故事已婦孺皆知,宋代透過藝人的表演說唱,三國故事更為流行,並且已經表現出“尊劉貶曹”的鮮明傾向。
金元時代三國故事被大量地搬上舞臺,院本和雜劇中有許多三國故事劇。據《錄鬼簿》和《太和正音譜》記載,僅元雜劇中就有近三十種演述三國故事的作品。《輟耕錄》中記載的金院本有《襄陽會》《大劉備》《罵呂布》和《赤壁鏖兵》等。元英宗至治年間(1321 1323)出現新安虞氏所刊的《全相三國志平話》,這是今存最早的,也是唯一一部以三國故事為題材的平話。該書是民間傳說中三國故事的寫定本,約八萬字,分上中下三卷,每卷都分上下兩欄,上欄圖相,下欄正文。全書以司馬仲相斷獄故事為人話.正話從劉關張桃園結義開始,結束於諸葛亮病死。從平話的內容和結構看,已粗具《三國演義》的規模,但整體描寫粗枝大葉,文詞鄙陋不通,故事情節離奇,多不符合正史記載,人名地名也多謬誤,似乎還是未經文人潤色的民間藝人作品。從上述的記載和殘留的作品看,從晚唐到元末,在民間流行的三國故事愈來愈豐富,這為《三國演義》的創作提供了充分的條件。
參考資料:
三國演義第七回內容概括:
袁紹在謀士逢紀的建議下,誘使北平的公孫瓚一同出兵,奪取了韓馥的冀州。卻不肯分地,甚至射殺了公孫瓚的弟弟公孫越。於是兩軍生仇,在磐河一帶多次發生戰鬥,互有輸贏。最後在董卓來使的調節下議和,兩家終究各自罷兵,公孫瓚又推薦劉備為平原相。
另一方面,淮南袁術向劉表借糧不成,心中怨恨,挑唆江東孫堅去打劉表。孫堅帥黃蓋韓當等將領跨江攻打劉表,首戰告捷,擊敗了劉表手下的黃祖。孫堅趁勢攻打襄陽,不料中計,被劉表軍亂箭射殺,江東猛虎殞命。所幸黃蓋生擒黃祖,孫堅的長子孫策準備用黃祖換回孫堅屍體。
擴充套件資料:
西晉陳壽所著《三國志》是三國故事的最早源頭.但這是紀傳體的史書.記事簡略,粗陳梗概。南朝宋人裴松之為《三國志》作注.增加了許多奇聞軼事.傳奇色彩與可讀性都大大增強。中唐史學家劉知襲在《史通》中說,諸葛亮未死的故事已“得之於行路,傳之於眾口”.可見這個時期三國故事已廣泛流傳於民間。晚唐李商隱的《驕兒濤》中有“或謔張飛胡,或笑鄧艾吃”的詩句,說明至遲在晚唐時三國故事已婦孺皆知,宋代透過藝人的表演說唱,三國故事更為流行,並且已經表現出“尊劉貶曹”的鮮明傾向。
金元時代三國故事被大量地搬上舞臺,院本和雜劇中有許多三國故事劇。據《錄鬼簿》和《太和正音譜》記載,僅元雜劇中就有近三十種演述三國故事的作品。《輟耕錄》中記載的金院本有《襄陽會》《大劉備》《罵呂布》和《赤壁鏖兵》等。元英宗至治年間(1321 1323)出現新安虞氏所刊的《全相三國志平話》,這是今存最早的,也是唯一一部以三國故事為題材的平話。該書是民間傳說中三國故事的寫定本,約八萬字,分上中下三卷,每卷都分上下兩欄,上欄圖相,下欄正文。全書以司馬仲相斷獄故事為人話.正話從劉關張桃園結義開始,結束於諸葛亮病死。從平話的內容和結構看,已粗具《三國演義》的規模,但整體描寫粗枝大葉,文詞鄙陋不通,故事情節離奇,多不符合正史記載,人名地名也多謬誤,似乎還是未經文人潤色的民間藝人作品。從上述的記載和殘留的作品看,從晚唐到元末,在民間流行的三國故事愈來愈豐富,這為《三國演義》的創作提供了充分的條件。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