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大分支
吳興姚氏是舜帝的後裔
史料記載,歷史上,姚姓有兩大分支,一支稱為“吳興姚”,一支稱為“南安姚”。
在姚學謀看來,天下姚姓大多稱吳興姚氏,也有稱南安姚氏的,但不多。為何吳興姚多、南安姚少呢?這得從王莽之亂說起。
西漢末年,王莽代漢。由於王姓也是從姚姓裡面分化出來的,所以王莽自稱舜帝之後,他開始搜尋舜裔姚氏,以續虞舜姚姓一支的香火。他找到姚豐,封他為代睦侯。
好景不長,王莽推行的“復古改制”遭到了劉氏集團和地主豪強的阻撓破壞,最終失敗。
王莽敗亡後,姚豐的孩子姚恢為了避免被滅門的厄運,化裝成平民逃跑,日夜兼程,渡江逃到吳興。
此後,姚姓在吳興代代相傳,繁衍生息,逐漸形成望族,後裔向四方播遷。歷史上有名的姚崇、姚思廉均出自吳興姚氏。
另一支“南安姚”主要聚集在今天的甘肅隴西渭水東岸,羌族人自稱是舜帝后裔,姓姚。隋朝初期部分“南安姚”逐漸融入“吳興姚”。
河南姚姓
播遷各地的“恭寬信敏惠”
後人多以“吳興姚”自居,而“吳興姚”又分出陝州姚與京兆姚兩支。
舜帝八十五世孫姚剛祖居浙江吳興,名門望族。他的兒子宣業,南北朝時任北魏徵東大將軍,因為做官來到了陝州(今三門峽市陝縣),在此定居,另立祖譜,稱一世宣業。
二十二世孫姚才,世居山西洪洞縣柳溝村。到了明朝初年,明王朝急需人才,於是當地百姓便推舉仗義疏財的姚才入朝為官,為民造福。
姚才為此憂心忡忡。一憂,其父是前朝(元朝)大將軍,怕受牽連,滅九族。二憂,怕寒了眾鄉親的心。思量再三,他決定一走了之。
姚才帶著五個兒子和一個年幼的弟弟一路向南奔走。不知走了多少日夜,來到一個有山有水的地方安頓了下來。但姚才還是不放心:“這麼大一家人住在一起,萬一被朝廷得知,還是會有危險。”
為了避免姚姓斷根,他決定把五個兒子姚恭、姚寬、姚信、姚敏、姚惠,及幼弟姚欽分散開來。
恭是長子,留在父親身邊,居洛陽。寬去往三門峽,信去往孟州,老四敏去往鞏義、偃師、登封一帶定居,老五惠去往郟縣、泌陽等地發展。
按照姚學謀的說法,河南姚姓大約20萬人,“陝州姚”約佔10萬,多數分佈在豫西、豫北,另外10萬人分佈在豫東、豫南。
兩大分支
吳興姚氏是舜帝的後裔
史料記載,歷史上,姚姓有兩大分支,一支稱為“吳興姚”,一支稱為“南安姚”。
在姚學謀看來,天下姚姓大多稱吳興姚氏,也有稱南安姚氏的,但不多。為何吳興姚多、南安姚少呢?這得從王莽之亂說起。
西漢末年,王莽代漢。由於王姓也是從姚姓裡面分化出來的,所以王莽自稱舜帝之後,他開始搜尋舜裔姚氏,以續虞舜姚姓一支的香火。他找到姚豐,封他為代睦侯。
好景不長,王莽推行的“復古改制”遭到了劉氏集團和地主豪強的阻撓破壞,最終失敗。
王莽敗亡後,姚豐的孩子姚恢為了避免被滅門的厄運,化裝成平民逃跑,日夜兼程,渡江逃到吳興。
此後,姚姓在吳興代代相傳,繁衍生息,逐漸形成望族,後裔向四方播遷。歷史上有名的姚崇、姚思廉均出自吳興姚氏。
另一支“南安姚”主要聚集在今天的甘肅隴西渭水東岸,羌族人自稱是舜帝后裔,姓姚。隋朝初期部分“南安姚”逐漸融入“吳興姚”。
河南姚姓
播遷各地的“恭寬信敏惠”
後人多以“吳興姚”自居,而“吳興姚”又分出陝州姚與京兆姚兩支。
舜帝八十五世孫姚剛祖居浙江吳興,名門望族。他的兒子宣業,南北朝時任北魏徵東大將軍,因為做官來到了陝州(今三門峽市陝縣),在此定居,另立祖譜,稱一世宣業。
二十二世孫姚才,世居山西洪洞縣柳溝村。到了明朝初年,明王朝急需人才,於是當地百姓便推舉仗義疏財的姚才入朝為官,為民造福。
姚才為此憂心忡忡。一憂,其父是前朝(元朝)大將軍,怕受牽連,滅九族。二憂,怕寒了眾鄉親的心。思量再三,他決定一走了之。
姚才帶著五個兒子和一個年幼的弟弟一路向南奔走。不知走了多少日夜,來到一個有山有水的地方安頓了下來。但姚才還是不放心:“這麼大一家人住在一起,萬一被朝廷得知,還是會有危險。”
為了避免姚姓斷根,他決定把五個兒子姚恭、姚寬、姚信、姚敏、姚惠,及幼弟姚欽分散開來。
恭是長子,留在父親身邊,居洛陽。寬去往三門峽,信去往孟州,老四敏去往鞏義、偃師、登封一帶定居,老五惠去往郟縣、泌陽等地發展。
按照姚學謀的說法,河南姚姓大約20萬人,“陝州姚”約佔10萬,多數分佈在豫西、豫北,另外10萬人分佈在豫東、豫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