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
回覆列表
  • 1 # 西陂郎

    我說說自個的,農村08年拆了小面積,賠一套房,倒貼給政府十幾萬,主要是補面積和買地下車位,裝修花了十幾萬,過路費拿了四五萬左右,拿證還要倒貼幾千元,說是面積有誤,多了一兩個平方!現在拆遷,沒有以前那麼寬鬆,先查你有沒有土地證和房產證,沒證直接賠錢,最高每平兩千元左右,不給安置房,周邊房價一萬一左右!有證1:1給安置房,到手後想賣出去,每平需要補交一千五到兩千左右的土地出讓金!以前房子面積多,拆遷或許能致富,現在就看你有沒有證,沒有證直接拆遷返貧!農村的房子很多都是沒證,這個大家都清楚,總之,就是hei!原先倒貼就算了,現在房價上漲,花的錢起碼沒打水漂,這幾年被強拆的,都過得不咋滴,心痛!我是不希望被拆,一拆遷又要倒貼錢了,唉!

  • 2 # 雲河

    之前很久的一段時間,長達幾十年的一段時間,都在議論和羨慕“拆遷戶”,這實在是耀眼,實在是誘惑。因為“拆遷戶”這個標籤,實在就是“鹹魚翻身”的真實寫照。

    好了,盼星星盼月亮,光陰帶走了年華,現在,總算自己也成了“拆遷戶”。只是,時過境遷,完全不可同當年的拆遷相提並論,以前的拆遷是名副其實的發財,現在的拆遷最多就是大幅度改善生活。

    以前有過一句很流行的話,叫做“窮人翻身靠拆遷”。也流傳一個小故事,說是農村窮小子,討不到老婆,沒人願意嫁給他,就連相親也都失敗。於是他動了個腦筋耍了個小聰明。。。沒錯,就是用紅漆在自家大門上寫了個大大的“拆”字,然後嘛。。。。。這個故事,也說明了那會的拆遷,對一個人,尤其是窮人的命運,會有多麼大的改變。

    那會的拆遷政策,很多的不完善,善於鑽空子的華人充分發揮了特長,所以,真的是發財發到天上去了。。。有的地方政府,還有針對拆遷戶的培訓班,端正他們的人生觀,社會觀,價值觀,說得直白一點,就是指導和告誡這一些一夜暴富的拆遷戶們怎麼花錢。

    我們現在是個“城中村”,幾十年來周圍都已經拆遷,七大姑八大姨的所有親戚也都拆遷了。

    其實有錢沒錢,不管是窮人還是富人,都是和人性品性有關。

    大多數的拆遷戶,有錢了,也就開始享受生活,吃喝玩樂,花天酒地,但是還有分寸,日子談不上過得好,也談不上過得不好,算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開心就好,就是普通老百姓的生活。

    還有一類拆遷戶,被誘惑,迷失了方向,吃喝嫖賭,特別是賭博和吸毒,弄得傾家蕩產,窮困潦倒,家破人亡。還有,色字頭上一把刀,一樣的。

    日子過得怎麼樣,都是在與自己。金錢和富裕,有時候未必都是好東西。

    當然,我是很渴望金錢和富裕的,儘管對著我來吧,因為我有理智和分寸,哈哈

  • 3 # 聽雨說生活

    拆遷戶之後過得怎麼樣?

    “拆二代”說的是父母一代的房屋拆遷,兒女因為父母的拆遷款到位也隨之成為暴富的一代人。這應該也不是什麼壞事,畢竟是“翻身農奴把歌唱”了。

    但是,老王家卻不是這麼回事……

    老王看上去50開外,人也格外精神,但老王的實際年齡今年68歲了。老王說自己兩兒一女,日子過得舒坦,心情舒暢才會顯得年輕。可近來老王越發顯得蒼老,頭髮也白了許多,一天到晚愁容滿面。老王說:都是拆遷款惹的禍!

    縣城向南開發了20公里,老王家孤獨的小村莊再也不再孤獨了。這個住著50多戶人家的“部落”被連窩端了,每戶都得到了一筆不菲的拆遷款。老王家拿到360萬,但是問題來了。

    老王身體還好,2個兒子已成家各自單過,女兒也已出嫁。所以老王決定自己單住,便80萬元在開發區買了一套90平方米的一樓。傢俱全新,中等裝修也沒花掉20萬元,就將還剩餘的260萬元存進了銀行。

    那晚,老王老倆口開始商量這餘下260萬的用處。

    老王夫妻不是守財奴,不會守著存單過日子,於是想到了子女。

    大兒子今年過50多歲了,夫妻倆都在機關工作,拿著死工資,兩口子怎麼著一個月也有過萬的收入,不算太富但也窮不著。孫子就要參加工作娶妻成家了,所以,老王想著大兒子用錢的地方一定不會寬裕。

    二兒子很多年前就辭去了國營單位的工作下海了,拆騰了很多年也沒掙到錢,據說還欠了不少外債。但二兒子最懂事,日子過不下去也從沒給二老張過口,用老二的一句話就是:“自作自受自己折騰吧,困難不牽扯生我的,困難不拖累我生的。”

    老二的女兒在英國讀書有一年了,老王也悄悄為孫女匯過幾萬元錢。老王知道,老二的脾氣最像自己,知道兒子拉不下這個臉,所以多少心裡還是有點偏向。其實,天下父母都一樣,兒女間一碗水能端平,但內心袒護的還是那個生活上最為不濟的骨肉。

    女兒遠嫁了山西,日子過得一般,每年回來2次,已育有一兒一女。說起女兒老倆口還是比較感激的,因為在家庭最艱難的時候是女兒棄學去山西打工,每月資助老大1500元上大學,直到大兒子大學畢業。女兒遠嫁山西就是打工時處的一個物件,現在小兩口在山西共同開了一個飯館。老王在想著,現在有錢了,去女兒那一趟,儘量補償一下。

    按說“知恩圖報”,大兒子也應該對資助自己的妹妹感恩,可大兒子生性內向,不愛言語,一切大兒媳說了算,這嫂子對妹妹的感恩便沒有了哥哥般的體會,隨著時間的推移,這感恩的意願也就越來越淡了。

    二兒一女,老王和老伴想了一個遍,最後老倆口商量,這剩下的260萬自己留60萬養老夠了,餘下的200萬老倆口打算按需分配給兒女們。

    老大日子上沒什麼困難,給50萬;老二有外債生意用錢的地方也多,給100萬;女兒很早就出門了,自己照顧得也不多,也給50萬補償……

    老兩口是根據自己的情況和兒女各家的實際情況來分配的,認為這樣最為妥當。主意已定便把女兒也召回開了一個家庭會,當場公佈了這個分配方案,誰曾想一石激起千層浪。

    首先反對的是大兒媳,理由很簡單:“兩個兒子為什麼不一樣?為什麼老大隻分50萬,而老二卻分100萬?再者,女兒嫁出去了,就是人家的人,為什麼還要分家裡的財產?老大、老二剛好每家100萬才合理。誰家不困難?誰家不著急?只不過自己家鍋裡吃什麼別人不知道而已……”大兒媳足足火炮似地說了5分鐘。

    開局不利。老二因為分得最多就沒有言語,女兒不是因為被大嫂剝奪了分配家產的權利,而是感到這場面太寒心,便哭著連夜回山西了。隨後的幾天老王家每天大兒媳都會光臨2次,會買點東西丟下,同時也會留下幾句刻薄的話。

    老二夫妻倆來過2次,說了些安慰的話。

    女兒這一走就再沒來過一個電話,老王打過去也沒人接聽。

    都說有錢了日子就好過了,可260萬放在銀行老王卻沒有“備戰備荒”的感覺,反而讓自己愁白了頭。為什麼自己的錢自己就不能做主呢?

    誰能幫幫老王,幫他出個主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世界上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