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者,物之固然,事之所以然也”
這句話出自清初思想家王夫之的《張子正蒙注》。《張子正蒙》是北宋思想家張載的代表著作,其原文是“循天下之理之謂道,得天下之理之謂德”。
王夫之為其作注寫道:“理者,物之固然,事之所以然也,顯著於天下,循而得之,非若異端孤守一己之微明,離理氣以為道德。”這是以“固然”和“所以然”解釋理,把理視為物之固然,事之所以然。我們必須弄清“固然”“所以然”的內涵,如此才能把握“理”的精義。
理與固然密切相關,使其具有本然、自然、固有規律之意。事情必然要發生,這是其內在本然決定的。
理與所以然相連,揭示了事物之間背後的某種必然聯絡,使其知所先後、見果知因。
“事要知其所以然。”所謂“名上理會”是隻認識表面,而知其所以然則是瞭解事物的原因,如此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質。探求事物在於把握其中的原因,或者說認識事物的內在規律,在遵循規律的基礎上,“循而得之”,做什麼事情都能夠獲得成功。
把理視為事物的固然、所以然的新意在於,揭示理作為本然、規律、原因的特徵,使其真正成為具有思想內涵或哲學意義的範疇,這反映了古代學者在思維與認知領域方面的進步。
與此同時,王夫之批評“異端孤守一己之微明,離理氣以為道德”的空疏學風,強調理不離氣,氣也不離理,理與氣互不相離、相輔相成、辯證統一。這也說明理並非遊離於事物之外而是孕育其中。
“理者,物之固然,事之所以然也”
這句話出自清初思想家王夫之的《張子正蒙注》。《張子正蒙》是北宋思想家張載的代表著作,其原文是“循天下之理之謂道,得天下之理之謂德”。
王夫之為其作注寫道:“理者,物之固然,事之所以然也,顯著於天下,循而得之,非若異端孤守一己之微明,離理氣以為道德。”這是以“固然”和“所以然”解釋理,把理視為物之固然,事之所以然。我們必須弄清“固然”“所以然”的內涵,如此才能把握“理”的精義。
理與固然密切相關,使其具有本然、自然、固有規律之意。事情必然要發生,這是其內在本然決定的。
理與所以然相連,揭示了事物之間背後的某種必然聯絡,使其知所先後、見果知因。
“事要知其所以然。”所謂“名上理會”是隻認識表面,而知其所以然則是瞭解事物的原因,如此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質。探求事物在於把握其中的原因,或者說認識事物的內在規律,在遵循規律的基礎上,“循而得之”,做什麼事情都能夠獲得成功。
把理視為事物的固然、所以然的新意在於,揭示理作為本然、規律、原因的特徵,使其真正成為具有思想內涵或哲學意義的範疇,這反映了古代學者在思維與認知領域方面的進步。
與此同時,王夫之批評“異端孤守一己之微明,離理氣以為道德”的空疏學風,強調理不離氣,氣也不離理,理與氣互不相離、相輔相成、辯證統一。這也說明理並非遊離於事物之外而是孕育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