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漢語拼音沒有發明之前,漢字讀音的標註和傳承,主要可分三大類:
第一類是用漢字記音,從前流行過直音法和反切法兩種方法。
直音法:是用一個漢字給另一個漢字注音,如“仁,音人”。
反切法:反切開始於東漢,這種方法是採用兩個字拼合起來為另一個字注音,即前一個字採用它的發聲部分,稱為反切上字,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取反切上字的聲母;後一個字採用它的收聲部分,稱為反切下字,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取反切上字的韻母和聲調,來給另一個漢字注音,比如“氣,去既切”,“去”是反切上字,與被注音字“氣”的聲母相同,“既”是反切下字,與被注音字“氣”的韻母和聲調相同。再如“丕,敷悲切”。
第二類是用創制於五四運動前後的“注音字母”(後來改稱注音符號),注音字母改變了過去用漢字標音的方法,是研究語音標音方法的一大進步。注音字母在《漢語拼音方案》公佈以前數十年中不論在識字和推廣“國語”(即今普通話)各方面都起了很大的作用。
第三類是用拼音字母來給漢字注音和記錄漢語,有威妥瑪式方案、國語羅馬字拼音法式(簡稱“國羅”)、北方話拉丁化新文字(簡稱“北拉”)和《漢語拼音方案》等。此外還有用國際音標來記錄語音的。採用拼音字母給漢字注音和記錄漢語,結果是準確快捷,可避免前兩種方法的不足。
在漢語拼音沒有發明之前,漢字讀音的標註和傳承,主要可分三大類:
第一類是用漢字記音,從前流行過直音法和反切法兩種方法。
直音法:是用一個漢字給另一個漢字注音,如“仁,音人”。
反切法:反切開始於東漢,這種方法是採用兩個字拼合起來為另一個字注音,即前一個字採用它的發聲部分,稱為反切上字,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取反切上字的聲母;後一個字採用它的收聲部分,稱為反切下字,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取反切上字的韻母和聲調,來給另一個漢字注音,比如“氣,去既切”,“去”是反切上字,與被注音字“氣”的聲母相同,“既”是反切下字,與被注音字“氣”的韻母和聲調相同。再如“丕,敷悲切”。
第二類是用創制於五四運動前後的“注音字母”(後來改稱注音符號),注音字母改變了過去用漢字標音的方法,是研究語音標音方法的一大進步。注音字母在《漢語拼音方案》公佈以前數十年中不論在識字和推廣“國語”(即今普通話)各方面都起了很大的作用。
第三類是用拼音字母來給漢字注音和記錄漢語,有威妥瑪式方案、國語羅馬字拼音法式(簡稱“國羅”)、北方話拉丁化新文字(簡稱“北拉”)和《漢語拼音方案》等。此外還有用國際音標來記錄語音的。採用拼音字母給漢字注音和記錄漢語,結果是準確快捷,可避免前兩種方法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