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無炎生物

    對於BMI28以上的人群,在確認是腸道菌群紊亂引起的肥胖的前提下(透過相關體檢和腸道菌群基因檢測可以確認),可以透過而且也只能透過調節腸道菌群達到減肥的目標。

    這種方法的依據在於,腸道菌群紊亂引起的肥胖,其實是慢性代謝綜合徵的一個發展階段,它的發生包括“代謝性內毒素血癥”和“代謝性菌血症”,前者是腸道菌群內有益菌減少,腐敗菌增加後,腸道產丁酸鹽等短鏈脂肪酸的有益菌丰度下降,腸道pH值升高,腸屏障被破壞,腸內細菌分泌的內毒素(LPS)和其他有害物質透過腸屏障轉運,進入血漿。後者是腸道內的某些活菌透過腸屏障,轉移到血漿中,因此,測血液中某些細菌基因的丰度在將來也可能作為缺認2型糖尿病的一個指標。

    確認”代謝性血癥”跟肥胖相關,是透過直接給野生型小鼠注射“LPS”,按普通飲食餵養,小鼠也會發展成肥胖和糖尿病。而另一方面,用高脂高糖飲食餵養的導致肥胖的野生型小鼠,其血漿裡的LPS濃度也升高。

    至於細菌易位對肥胖和糖尿病的影響,是在高脂高糖餵養致肥胖和2型糖尿病的野生型小鼠血液中測出某些菌群的基因丰度較高。

    以上兩個因素,都是腸屏障被破壞後,炎性因子進入血漿,引起系統炎症,進一步導致胰島素抵抗,引起肥胖和糖尿病。

    關於腸道菌群紊亂誘發對肥胖和2型糖尿病的機制,還有糞菌移植的實驗。把肥胖的實驗物件去除腸道內的所有菌群,移植一個瘦子的糞菌,正常飲食調節下,這個實驗物件不會發胖,體內不產生胰島素抵抗。而移植回其自身的糞菌後,正常飲食條件下,實驗物件仍然會發胖,產生胰島素抵抗。

    從營養學的角度看,人們常常認為,因為攝入的能量過高,超過機體的能量需求,就會發胖,但是事實上也存在,同吃一樣的飯菜,有人發胖,有人不發胖。這就是腸道菌群屬於“胖”體質和“瘦”體質的差別。

    所以,屬於腸道菌群紊亂引起的肥胖,可以透過高膳食纖維飲食,把腸道菌群從”胖體質”結構調整成”瘦體質“,並不需要嚴格的節食,運動,體重也會減少,而且非常有效,這類人群一般在高膳食纖維飲食干預後,一個月體重會下降10幾到20幾斤,較長時間的干預也有體重下降60幾公斤的記錄。

    總之,透過調節腸道菌群結構減肥,對於BMI28以上人群是非常有效,安全,也可以改善體質的一個好辦法。

    極端情況下,也可以實施糞菌移植,就是把胖子腸道中所有菌群都移除後,移植一個瘦子的菌群。

    不過,因為腸道菌群數目龐大,科學家也努力的確認其中跟肥胖有關的菌群,如果把這些菌全部確認後,為精準飲食干預減肥將提供更明確的靶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給我推薦幾個玩大型單機遊戲的膝上型電腦最好不超過1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