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喜”是山西省最具特色的縣名之一,古代文人把它與海南臨高縣的買愁村相併論,認為“聞喜縣”和“買愁村”是絕妙天成的地名對。南宋詩人胡邦衡詠道:“北往常思聞喜縣,南人怕入買愁村。區區萬里天涯路,野草荒煙正斷魂。”詩中說:“聞喜”會給人以美好的聯想,並由此產生嚮往之情;而聽到“買愁”之名就會驚懼而不敢前往,因為那裡是和其名一樣讓人聽而卻步的地方。作者將兩地相比,襯托出當時海南的荒涼和悽清。 把兩個遠隔萬里、毫不相干的地名扯在一起似乎風馬牛不相及,但若追溯到聞喜縣名的來由,卻真還與遠在廣東、海南的古南越國有一段不解之緣。 秦二世時期,有一個叫趙佗的人,擔任南海郡龍川縣令,後為南海尉。秦末天下紛爭之際,他乘亂兼併了桂林郡、南海郡、象郡,建立了南越國,自立為南越武王,其領地相當於今廣東、廣西、海南等省。漢高祖十一年(前196年),漢王朝正式封他為南越王。呂后時,他叛漢稱帝,發兵攻打長沙王所轄數縣。漢文帝登基後,派遣使臣陸賈出使南越國,趙佗被迫去帝號稱臣,並保證長為藩臣 前137年,趙佗死,其孫趙胡繼位。10多年後,趙胡死,太子趙嬰齊繼位。不久,趙嬰齊死,太子趙興繼位。前113年,漢武帝召南越王入朝,趙興遲疑不決,稱病推託。這時漢武帝身邊有位諫大夫名叫終軍,年方20歲,自請出使南越,他說:“軍自請願受長纓,必羈南越王而致之闕下!”漢武帝壯其言,愛其年少氣豪,即遣他出使南越國。 南越國內分為兩大派,以南越相呂嘉為首的分裂派,反對內屬;以太后為首的內附派為維護安定,欲倚漢威制約呂嘉,但又孤弱不能控制大局。前112年,漢武帝派韓千秋率兵赴南越,要求“斬嘉以報”。呂嘉聞訊後公開叛亂,斬殺南越王、太后及漢使終軍。漢武帝急調舟師10萬,會討叛軍。前111年冬,漢軍大破南越國,呂嘉等逃亡海上。漢伏波將軍路博德率軍窮追不捨,最終生擒呂嘉,立命處斬,南越之亂遂平。這時漢武帝正在河東前往緱氏的途中。當他行至左邑縣的桐鄉時,忽報叛亂平息的喜訊,他當即詔令劃出左邑縣部分割槽域設定聞喜縣,以永遠紀念這聞聽喜訊的地方和歷史性的勝利。 東漢時,左邑縣併入聞喜縣,縣治所也從桐鄉遷至左邑縣舊治所(即今東鎮)。北周時,縣治一度遷至今新絳縣柏壁村。隋開皇間又移治於今東鎮。唐元和十年(815年),又遷回原桐鄉故城,即今聞喜縣城。 兩千多年來,聞喜縣名基本保持了相對穩定,未有大的變更。只是在王莽時期的十幾年中改名為洮亭縣,因為聞喜是洮水的流經地,《左傳》中記載的上古金天氏之孫臺駘“宣汾洮,障大澤”,即指此地。第二次更名是隋大業末年,聞喜縣更名為桐鄉縣,但僅三年後又複名聞喜。這些都說明了它令人“常思”的地名魅力。■
聞喜”是山西省最具特色的縣名之一,古代文人把它與海南臨高縣的買愁村相併論,認為“聞喜縣”和“買愁村”是絕妙天成的地名對。南宋詩人胡邦衡詠道:“北往常思聞喜縣,南人怕入買愁村。區區萬里天涯路,野草荒煙正斷魂。”詩中說:“聞喜”會給人以美好的聯想,並由此產生嚮往之情;而聽到“買愁”之名就會驚懼而不敢前往,因為那裡是和其名一樣讓人聽而卻步的地方。作者將兩地相比,襯托出當時海南的荒涼和悽清。 把兩個遠隔萬里、毫不相干的地名扯在一起似乎風馬牛不相及,但若追溯到聞喜縣名的來由,卻真還與遠在廣東、海南的古南越國有一段不解之緣。 秦二世時期,有一個叫趙佗的人,擔任南海郡龍川縣令,後為南海尉。秦末天下紛爭之際,他乘亂兼併了桂林郡、南海郡、象郡,建立了南越國,自立為南越武王,其領地相當於今廣東、廣西、海南等省。漢高祖十一年(前196年),漢王朝正式封他為南越王。呂后時,他叛漢稱帝,發兵攻打長沙王所轄數縣。漢文帝登基後,派遣使臣陸賈出使南越國,趙佗被迫去帝號稱臣,並保證長為藩臣 前137年,趙佗死,其孫趙胡繼位。10多年後,趙胡死,太子趙嬰齊繼位。不久,趙嬰齊死,太子趙興繼位。前113年,漢武帝召南越王入朝,趙興遲疑不決,稱病推託。這時漢武帝身邊有位諫大夫名叫終軍,年方20歲,自請出使南越,他說:“軍自請願受長纓,必羈南越王而致之闕下!”漢武帝壯其言,愛其年少氣豪,即遣他出使南越國。 南越國內分為兩大派,以南越相呂嘉為首的分裂派,反對內屬;以太后為首的內附派為維護安定,欲倚漢威制約呂嘉,但又孤弱不能控制大局。前112年,漢武帝派韓千秋率兵赴南越,要求“斬嘉以報”。呂嘉聞訊後公開叛亂,斬殺南越王、太后及漢使終軍。漢武帝急調舟師10萬,會討叛軍。前111年冬,漢軍大破南越國,呂嘉等逃亡海上。漢伏波將軍路博德率軍窮追不捨,最終生擒呂嘉,立命處斬,南越之亂遂平。這時漢武帝正在河東前往緱氏的途中。當他行至左邑縣的桐鄉時,忽報叛亂平息的喜訊,他當即詔令劃出左邑縣部分割槽域設定聞喜縣,以永遠紀念這聞聽喜訊的地方和歷史性的勝利。 東漢時,左邑縣併入聞喜縣,縣治所也從桐鄉遷至左邑縣舊治所(即今東鎮)。北周時,縣治一度遷至今新絳縣柏壁村。隋開皇間又移治於今東鎮。唐元和十年(815年),又遷回原桐鄉故城,即今聞喜縣城。 兩千多年來,聞喜縣名基本保持了相對穩定,未有大的變更。只是在王莽時期的十幾年中改名為洮亭縣,因為聞喜是洮水的流經地,《左傳》中記載的上古金天氏之孫臺駘“宣汾洮,障大澤”,即指此地。第二次更名是隋大業末年,聞喜縣更名為桐鄉縣,但僅三年後又複名聞喜。這些都說明了它令人“常思”的地名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