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9246458099490

    意思是說:家裡來了客人,主人一手抓起一隻雞,一手提著一把刀,問客人:你吃雞不吃呀?

    接下來的故事便很有味道:客人若說“吃”,主人便要痛下殺手,那隻雞免不了成為口中美味。可是,在主人一手抓雞、一手提刀當面問“吃不吃”的情況下,客人多半會不好意思說,當然地會說“不吃了”,隨便做些吃吧。於是,主人也就落得順水推舟,把那隻雞放生,母雞依然可以下蛋,公雞同樣可以打鳴。

    細細想想,裡面有很多不同的意思。

    主人並不想殺雞;但不殺雞顯不出主人待客之道,只怕被傳到街道鄰坊落得“小氣”或者寒酸的名聲。這名聲可不得了,那是軟刀子,殺人不見血的東西,日後如何在街道上混?可是主人若殺雞,殺的若是母雞,每天少了一隻雞蛋,便是少了一條攢錢的渠道,若是公雞每天早上的鳴叫就成了昨日一夢。在這樣的“兩難”情況下,聰明的主人便把選擇的困難推給了客人。

    客人當然為難。若說“吃”,當然會被認為缺少“嘴德”,以後誰家還敢招待他?若說“不吃”,分明在欺騙自己,香時噴噴的誘惑就在眼前。在吃與不吃的選擇中,體現了客人的智商。聰明的客人會模糊回答,或者顧左右而言他,讓主人自己考慮罷。

    其實問題的根本在主人那裡。如果不想殺雞,本不需要去抓雞;既然已經抓了雞,順理成章地殺掉便罷,何需多此一問?終歸體現了主人既想落得“好客”、“熱情”的名聲,又想少花費成本、以最少的投入獲得最大回報的家庭經營方針。

    客人也是,既然明瞭主人的為難,為何抵不住雞的誘 惑滿足嘴欲?推做順水人情不好嗎?現在看來,圍繞“殺”、“不殺”,雞的香味聞不到了,卻嗅出了虛情假意的酸澀,慾望難休的腥騷。

    然而,這也不能全怪主人與客人。在以前物資缺少的那個年代,家裡有幾隻雞,那可是比較大的財產。也不過逢年過節時分,才會認真考慮是否“殺只雞”改善一下生活,增加過節氣氛。平常人家,哪肯在平時時分殺雞吃呢?倒會落得鄰居“燒包”、“窮顛癬”之類的名聲。可以想到,當主人面對著屈指可數的幾隻雞,不管殺掉哪隻、即使最瘦的那個,雞窩裡也會少了其中一隻,那種感覺不是在殺雞,倒象從自己身上取肉一樣痛疼難捨。這樣想來,想吃雞的客人就成了非常可惡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晚上一睡覺就咳嗽,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