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7389307437145

    早春二月,大地回春。農曆二月初二乃是古代的“中和節”,亦稱“春龍節”、“青龍節”。

      “二月二,龍抬頭”,民間傳說,每逢農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雲雨的龍王抬頭的日子;從此以後,雨水會逐漸增多起來。其源起當在原始社會的神話之中。眾所周知,華夏先民把創世英雄伏羲尊為“龍的化身”,把“龍”作為民族文化的象徵。《易經》乾卦中“見龍在田”即指田野裡安眠的“龍”,冬去春來、永珍更新,“龍”甦醒了,抬起頭來欣迎美麗的春天,於是,以“龍的傳人”自居的子民們,便開始了春耕……過去,人們在這一天照例用青囊盛百穀瓜果互相贈送謂“獻生子”,農家自釀“宜春酒”祭勾芒神以祈豐年,朝廷百官都進農書表示務農……舉國上下都在“春祈”中寄託“四季平安”和“五穀豐登”的希望。

      此時正值驚蟄前後,春歸大地,萬物復甦,蟄伏在泥土或洞穴中的昆蟲蛇獸將從冬眠中醒來,傳說中的龍也從沉睡中醒來,故名龍抬頭。古時龍是神聖的象徵,所以就借龍來驅逐害蟲。明代曾流行燻蟲兒,二月二這天人們要把元旦祭祀餘下的餅,用油煎,以此燻床和炕,叫燻蟲兒。在農村,老百姓用草木灰蜿蜒圍宅一圈,再入院內繞水缸一圈,中引龍回。有趣的是,這天的飲食也多以龍為名。吃水餃叫吃龍耳,吃春餅中吃龍鱗,吃麵條叫吃龍鬚,現在的“龍鬚麵”大概就是由此得名的。小孩這天剃頭理髮,叫“剃龍頭”。婦女在這天還不動針線,據說是為了避免傷龍眼。也還有以蠟燭照房子牆壁,有“二月二,照房梁,蠍子蜈蚣無處藏”之語。不過這個節日現已被人們遺忘了,但吃春餅等習俗至今還有。

      “中和節”這個名字則始於唐貞元五年(公元789年)。當時,德宗皇帝李適下詔,廢除正月晦日之節而建“中和節”。《禮記·中庸》雲:“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中和節”以後人們便要投入緊張的春耕了。武進民諺雲:“二月二,葫蘆茄子齊下地”,到此時令,各種瓜果蔬菜均需播種了。

      人們在“中和節”祭祀的“勾芒神”是傳說中的一種主管樹木的神,《尚書大傳》曰:“東方之極,自碣石東至日出搏木之野,帝太+神勾芒司之。”東漢班固《白虎通義》則說:“其神勾芒者,物之始生,其精青龍。芒之為言萌也。”正是迎春 和萬物生長的象徵,明代楊慎《春雨》詩云:“春雨掩柴扉,勾芒力尚微。”清代“農歌”:“中和節慶龍抬頭,春祭勾芒祈豐收;白天耕田忙播種,夜裡切草喂牲口。”

      總之,不管是“龍抬頭”,還是“中和節”,都是圍繞著春耕的,它是服務於農耕社會的重要農事節令。雖然這古老繁鎖的民俗事象今已逐步淡化,但作為農耕節令,將永留人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長頸鹿有何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