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化學家池田菊苗。
1908年,池田菊苗教授採用水提取和結晶的方法,從海帶中分離出穀氨酸,一種新型的調味品,並將其味道命名為“鮮味”(umami)。他注意到柴魚片和海帶的魚湯均具有一種特別的滋味,而當時他並未對這種味道進行過任何科學描述,而且這種味道與甜味、鹹味、酸味和苦味截然不同。
為了證實是因電離化穀氨酸鹽而產生了這種鮮味,池田教授研究了許多關於穀氨酸鹽的味覺特性,當中包括鈣、鉀、銨和鎂的穀氨酸鹽。除了其他礦物質所產生的某種金屬味道外,所有的鹽均會形成這種鮮味。在這些鹽中,穀氨酸鈉可溶性最好,味道最佳,兼且易於結晶。
池田教授將這種產物命名為穀氨酸鈉,併為生產MSG申請專利。1909年,鈴木兄弟開始了商業化生產MSG,名稱為味之素(日語:味の素),意即日文的“風味之精華”,這也是世界上首次製成穀氨酸鈉。
1913年,池田教授的弟子小玉新太郎發現柴魚片中含有另一種鮮味物質“核苷酸IMP”。1957年,國中明發現香菇中所含有的“核苷酸GMP”亦會產生鮮味的味道。
擴充套件資料:
食品工業生產廠商視MSG為一種增味劑進行銷售和使用,因為它可以平衡、融合和使其他味覺的整體感受變得豐富。日本、 南韓和中國菜普遍使用穀氨酸鈉。鰹魚(柴魚片)、雞肉、豬肉、牛肉等蛋白質或幹香菇、松茸等菇菌類經過熬煮,也可以獲取相同物質。
日本化學家池田菊苗。
1908年,池田菊苗教授採用水提取和結晶的方法,從海帶中分離出穀氨酸,一種新型的調味品,並將其味道命名為“鮮味”(umami)。他注意到柴魚片和海帶的魚湯均具有一種特別的滋味,而當時他並未對這種味道進行過任何科學描述,而且這種味道與甜味、鹹味、酸味和苦味截然不同。
為了證實是因電離化穀氨酸鹽而產生了這種鮮味,池田教授研究了許多關於穀氨酸鹽的味覺特性,當中包括鈣、鉀、銨和鎂的穀氨酸鹽。除了其他礦物質所產生的某種金屬味道外,所有的鹽均會形成這種鮮味。在這些鹽中,穀氨酸鈉可溶性最好,味道最佳,兼且易於結晶。
池田教授將這種產物命名為穀氨酸鈉,併為生產MSG申請專利。1909年,鈴木兄弟開始了商業化生產MSG,名稱為味之素(日語:味の素),意即日文的“風味之精華”,這也是世界上首次製成穀氨酸鈉。
1913年,池田教授的弟子小玉新太郎發現柴魚片中含有另一種鮮味物質“核苷酸IMP”。1957年,國中明發現香菇中所含有的“核苷酸GMP”亦會產生鮮味的味道。
擴充套件資料:
食品工業生產廠商視MSG為一種增味劑進行銷售和使用,因為它可以平衡、融合和使其他味覺的整體感受變得豐富。日本、 南韓和中國菜普遍使用穀氨酸鈉。鰹魚(柴魚片)、雞肉、豬肉、牛肉等蛋白質或幹香菇、松茸等菇菌類經過熬煮,也可以獲取相同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