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發明家”分別是張衡、蔡倫、畢昇、杜詩。張衡,別名字平子,漢族,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市石橋鎮)人,中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製圖學家、文學家、學者,在漢朝官至尚書,為中國天文學、機械技術、地震學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由於他的貢獻突出,聯合國天文組織曾將太陽系中的1802號小行星命名為“張衡星”。在數學、地理、繪畫和文學等方面,張衡也表現出了非凡的才能和廣博的學識。張衡是東漢中期渾天說的代表人物之一,並且認識到宇宙的無限性和行星運動的快慢與距離地球遠近的關係。張衡在公元132年發明了全國第一架地動儀,張衡共著有著作三十二篇,其中天文著作有《靈憲》和《靈憲圖》等。蔡倫,字敬仲,東漢桂陽郡人,漢和帝時,蔡倫入宮做皇帝的侍從,後來升任“尚方令”,負責管理皇室工場,監造各種器械。105年,蔡倫在總結前人制造絲織晶的經驗的基礎上,在洛陽發明了用樹皮、破漁網、破布、麻頭等作原料,製造成了適合書寫的植物纖維紙,才使紙成為普遍使用的書寫材料。造紙術是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四大發明”(指南針、造紙術、印刷術、火藥)之一,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作出的一項十分寶貴的貢獻,大大促進了世界科學文化的傳播和交流,深刻地影響著世界歷史的程序。畢昇,北宋布衣,活字印刷術的發明者。他於仁宗慶曆年間(1041—1048)發明用膠泥刻字,每字一印,用火燒結後,成為活字。排版後,敷上和有紙灰的松脂蠟,加熱後壓平,使字面平整固定,然後印刷。泥活字可多次使用,比雕版印刷經濟方便,為印刷史上劃時代的技術創新。據記載,他還研究過木活字。杜詩,河南汲縣(今衛輝)人。光武帝時,為侍御史。建武七年(公元31年),任南陽太守時,創造水排(水力鼓風機),以水力傳動機械,使皮製的鼓風囊連續開合,將空氣送入冶鐵爐,鑄造農具,用力少而見效多。他還主持修治陂池,廣開田池,使郡內富庶起來。有“杜母”之稱。南陽人稱讚說:“前有召父(召信臣),後有杜母”。
“四大發明家”分別是張衡、蔡倫、畢昇、杜詩。張衡,別名字平子,漢族,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市石橋鎮)人,中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製圖學家、文學家、學者,在漢朝官至尚書,為中國天文學、機械技術、地震學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由於他的貢獻突出,聯合國天文組織曾將太陽系中的1802號小行星命名為“張衡星”。在數學、地理、繪畫和文學等方面,張衡也表現出了非凡的才能和廣博的學識。張衡是東漢中期渾天說的代表人物之一,並且認識到宇宙的無限性和行星運動的快慢與距離地球遠近的關係。張衡在公元132年發明了全國第一架地動儀,張衡共著有著作三十二篇,其中天文著作有《靈憲》和《靈憲圖》等。蔡倫,字敬仲,東漢桂陽郡人,漢和帝時,蔡倫入宮做皇帝的侍從,後來升任“尚方令”,負責管理皇室工場,監造各種器械。105年,蔡倫在總結前人制造絲織晶的經驗的基礎上,在洛陽發明了用樹皮、破漁網、破布、麻頭等作原料,製造成了適合書寫的植物纖維紙,才使紙成為普遍使用的書寫材料。造紙術是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四大發明”(指南針、造紙術、印刷術、火藥)之一,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作出的一項十分寶貴的貢獻,大大促進了世界科學文化的傳播和交流,深刻地影響著世界歷史的程序。畢昇,北宋布衣,活字印刷術的發明者。他於仁宗慶曆年間(1041—1048)發明用膠泥刻字,每字一印,用火燒結後,成為活字。排版後,敷上和有紙灰的松脂蠟,加熱後壓平,使字面平整固定,然後印刷。泥活字可多次使用,比雕版印刷經濟方便,為印刷史上劃時代的技術創新。據記載,他還研究過木活字。杜詩,河南汲縣(今衛輝)人。光武帝時,為侍御史。建武七年(公元31年),任南陽太守時,創造水排(水力鼓風機),以水力傳動機械,使皮製的鼓風囊連續開合,將空氣送入冶鐵爐,鑄造農具,用力少而見效多。他還主持修治陂池,廣開田池,使郡內富庶起來。有“杜母”之稱。南陽人稱讚說:“前有召父(召信臣),後有杜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