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三角洲地區是中國最大的經濟核心區之一,位於大陸海岸線中部、長江入海口,自然條件優越,區位優勢明顯,經濟基礎良好,科技和文化教育事業發達。區域內共有1個直轄市——上海,3個副省級城市——南京、杭州、寧波,11個地級城市即江蘇省的蘇州、無錫、常州、鎮江、南通、揚州、泰州和浙江省的湖州、嘉興、紹興、舟山,共計15個城市,土地面積10萬平方公里,佔全國的1%;人口7534萬人,佔全國的5.9%。
長江三角洲,泛指鎮江、揚州以東長江泥沙積成的沖積平原,位於江蘇省東南部、上海市及浙江省杭嘉湖地區。
長江三角洲頂點在儀徵市真州鎮附近,以揚州、江都、泰州、海安、栟茶一線為其北界,鎮江、寧鎮山脈、茅山東麓、天目山北麓至杭州灣北岸一線為西界和南界,東止黃海和東海,面積4萬平方公里,為中國最大的河口三角洲。
其中江蘇省境內約2.5萬平方公里,地面高程2~5米。
三角洲基底為揚子準地臺的一部分,喜馬拉雅構造運動中斷沉降。第四紀新構造運動中,地殼和海平面頻繁升降,最後一次大海侵結束後,長江攜帶的泥沙不斷沉積,開始在江口發育三角洲。
由於科氏力的作用,主江流不斷右偏,使江口沙群依次併入北岸。紅橋期、黃橋期、金沙期、海門期、北沙期等形成的沙壩、沙洲群,形成今天長江北岸的邗江、泰興、靖江、如皋、南通、海門、啟東諸縣地。現在江口附近的崇明、長興、橫沙等沙島,也將按此規律併入北岸。江口沙咀也同步延伸。
北岸沙咀延伸為今三角洲北界,地面高程6~8米。
南岸沙咀經江陰、太倉、外岡、馬橋一線向東延伸,地面高程4.5~6米左右,與錢塘江北岸相連後達杭州灣。
沙咀內側的淺水海灣被淤封成為古太湖的前身。
此後淺水海灣不斷淤淺,逐漸演變為湖蕩羅布、河道交錯的低平原。
南岸沙咀外側濱海地區不斷淤積成濱海平原。
三角洲上散佈著一系列海拔100~300米的殘丘,大部由泥盆系砂岩和石炭、二迭系灰巖構成,少數由燕山期花崗岩和粗面岩構成。
三角洲形成初期,人類就在這裡從事漁獵和農耕。
經公元4~6世紀東晉、南北朝和12~13世紀南宋兩次大移民,以及10世紀以來的河網建設,三角洲逐步發展成為中國著名的“魚米之鄉”和“絲綢之鄉”。
近代工業興起較早,內河航運發達,滬寧、滬杭鐵路相繼建成,上海和江蘇省蘇州、無錫、常州、鎮江、南通、揚州以及浙江省杭州、嘉興等地先後發展為工業城市。
長江三角洲地區是中國最大的經濟核心區之一,位於大陸海岸線中部、長江入海口,自然條件優越,區位優勢明顯,經濟基礎良好,科技和文化教育事業發達。區域內共有1個直轄市——上海,3個副省級城市——南京、杭州、寧波,11個地級城市即江蘇省的蘇州、無錫、常州、鎮江、南通、揚州、泰州和浙江省的湖州、嘉興、紹興、舟山,共計15個城市,土地面積10萬平方公里,佔全國的1%;人口7534萬人,佔全國的5.9%。
長江三角洲,泛指鎮江、揚州以東長江泥沙積成的沖積平原,位於江蘇省東南部、上海市及浙江省杭嘉湖地區。
長江三角洲頂點在儀徵市真州鎮附近,以揚州、江都、泰州、海安、栟茶一線為其北界,鎮江、寧鎮山脈、茅山東麓、天目山北麓至杭州灣北岸一線為西界和南界,東止黃海和東海,面積4萬平方公里,為中國最大的河口三角洲。
其中江蘇省境內約2.5萬平方公里,地面高程2~5米。
三角洲基底為揚子準地臺的一部分,喜馬拉雅構造運動中斷沉降。第四紀新構造運動中,地殼和海平面頻繁升降,最後一次大海侵結束後,長江攜帶的泥沙不斷沉積,開始在江口發育三角洲。
由於科氏力的作用,主江流不斷右偏,使江口沙群依次併入北岸。紅橋期、黃橋期、金沙期、海門期、北沙期等形成的沙壩、沙洲群,形成今天長江北岸的邗江、泰興、靖江、如皋、南通、海門、啟東諸縣地。現在江口附近的崇明、長興、橫沙等沙島,也將按此規律併入北岸。江口沙咀也同步延伸。
北岸沙咀延伸為今三角洲北界,地面高程6~8米。
南岸沙咀經江陰、太倉、外岡、馬橋一線向東延伸,地面高程4.5~6米左右,與錢塘江北岸相連後達杭州灣。
沙咀內側的淺水海灣被淤封成為古太湖的前身。
此後淺水海灣不斷淤淺,逐漸演變為湖蕩羅布、河道交錯的低平原。
南岸沙咀外側濱海地區不斷淤積成濱海平原。
三角洲上散佈著一系列海拔100~300米的殘丘,大部由泥盆系砂岩和石炭、二迭系灰巖構成,少數由燕山期花崗岩和粗面岩構成。
三角洲形成初期,人類就在這裡從事漁獵和農耕。
經公元4~6世紀東晉、南北朝和12~13世紀南宋兩次大移民,以及10世紀以來的河網建設,三角洲逐步發展成為中國著名的“魚米之鄉”和“絲綢之鄉”。
近代工業興起較早,內河航運發達,滬寧、滬杭鐵路相繼建成,上海和江蘇省蘇州、無錫、常州、鎮江、南通、揚州以及浙江省杭州、嘉興等地先後發展為工業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