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音悅心靈魂

    1、《冬夜讀書示子聿》

    宋代:陸游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譯文:

    古人做學問是不遺餘力的,往往要到老年才取得成就。從書本上得來的知識,畢竟是不夠完善的。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須要親自實踐才行。

    2、《勸學》

    唐代:顏真卿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

    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譯文:

    每天三更半夜到雞啼叫的時候,是男孩子們讀書的最好時間。少年時只知道玩,不知道要好好學習,到老的時候才後悔自己年少時為什麼不知道要勤奮學習。

    3、《勸學詩 / 偶成》

    宋代:朱熹

    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

    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

    譯文:

    青春的日子十分容易逝去,學問卻很難獲得成功,所以每一寸光陰都要珍惜,不能輕易放過。沒等池塘生春草的美夢醒來,臺階前的梧桐樹葉就已經在秋風裡沙沙作響了。

    4、《讀書》

    宋代:陸游

    歸志寧無五畝園,讀書本意在元元。

    燈前目力雖非昔,猶課蠅頭二萬言。

    譯文:

    歸鄉隱居的志向就算沒有那五畝田園也依然如故,讀書的本意原在於黎民百姓。燈下讀書,眼神已大不如從前了。卻還是閱讀完了兩萬的蠅頭小字。

    5、《讀書》

    唐代:皮日休

    家資是何物,積帙列梁梠。高齋曉開卷,獨共聖人語。

    英賢雖異世,自古心相許。案頭見蠹魚,猶勝凡儔侶。

    譯文:

    家中的財產是些什麼,就是那滿滿一屋的書籍。在環境優美安靜的書齋緩緩開啟書卷,徜徉書海與聖賢心靈對話。德才兼備的人們雖然沒有在同一時代,但自古以來他們卻是互相讚許欣賞的。在書桌上看見書的欣喜,勝過與闊別已久的好友相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豬手煲什麼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