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蜜星兒
-
2 # 天文線上
這種天真的說法顯然是錯誤的。如果我們的密度在持續增加,但同時關於物理學我們所知的其他一切都保持不變,那我們會容易發現。但有沒有一種方法可以透過重寫所有相關的物理定律,使今天對恆定密度成立的定律變成在新版中對持續增加的密度成立的定律?可能吧。只有當你切實地把你模糊的想法變成一個真正的假設時,你才知道。
這將帶給你什麼?它可能行不通,也可能得出相同結果,從某種意義上說毫無意義。坦白說,實際情況很可能如此。大多數科學假設都不成立,這沒關係——科學正是這樣運作的。
但有些假設會成立。並不是物理學上的每次進步都是源於石破天驚的問題,如“因為能量是量子化的,那如果黑體輻射近似量子化會怎樣?”有時是源於簡單問題,例如:
“如果電子是帶正電的,而我們所有符號都是反的會怎麼樣呢?”這個假設最終促進粒子物理學的標準模型的形成。最值得注意的是,三代夸克和輕子的想法直接來自於把複雜的相放入夸克混合矩陣中,試圖證明為什麼弱力只在翻轉宇稱和時間時才起作用,而無論何時翻轉電荷都不起作用。物理學家們仍在試圖找出為什麼強力仍然是電荷-宇稱的不變數,這可能使物理學超越其標準模型。“如果波函式沒有測量坍縮,但測量系統與實驗系統一致會怎樣呢?”該假設有許多變體,每種假設都有量子物理學的不同解釋,每一種假設要麼行不通,要麼與人們能想到的任何實驗的傳統解釋相等,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它是失敗的。但這些不同的解釋對於“到底發生了什麼”給出了不同的觀點,從而形成新的見解,實際上可以讓物理學更上一層樓。例如,我們對退相干性的大部分了解都來自於澤和蓋爾曼試圖為他們各自的不同解釋找出一個可驗證的預測(即使沒有成功)。“如果離心力不存在,只依靠慣性也能使物體旋轉嗎?”最終,這僅僅變成了一種座標變換,沒有令人興奮的物理意義(即使能夠用兩種方法思考同一個系統常常意味著你可以選擇一種更簡單方法就行計算和推理、可以使工程師的工作得以從高速公路轉到空間站)。但解決這個問題花了幾個世紀,並導致了從科里奧利力的發現到廣義相對論的主要靈感之一的衍生。但問題是:只有當你真正試著將你的“如果……會怎樣?”變成數學問題,並開始研究它的含義,你才能確定這是否只是一個數學無法解決空想,只是一個不會教給我們任何新東西的微不足道的變換,還是下一個電荷-宇稱違背問題。
地球被太陽吃了,太陽被銀河系吞併,銀河系成為一顆大中子星,黑洞先是變多,然後由多變少,然後由少變小,再然後就爆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