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影片好笑

    蒙古韃子韃子(或韃虜)的最初稱呼是專指韃靼人。   明朝時期,被明軍趕到北方草原和沙漠地帶的蒙古人分裂為韃靼和瓦剌(即衛拉特蒙古,今天的卡爾梅克蒙古人)兩部,在分裂之初,蒙古內部鬥爭中韃靼人佔上風,相對來說勢力較強。明軍與之常有戰事發生,戰場主要在現在的內蒙古地區和北京北部、山西北部等地區,明軍如果佔據戰略主動,戰場有時也會發展到現在的外蒙地區以及現在的俄羅斯境內。在戰爭之中,大明軍民對於自己的對手的稱呼很快也隨形勢發展,從蒙古人改成了韃靼人,出於民族間歷史和現實仇恨、經濟優勢、文化心理優越感以及政治軍事對抗和鬥爭中宣傳的需要等因素,韃靼人就被故意叫成了具有強烈貶義色彩的蔑稱 韃子,久而久之,韃子這個詞在明朝也就成了蒙古人的代名詞,即使隨後蒙古內部瓦刺的實力和地位超過了韃靼,明朝的對手主要換成了瓦刺人,這個稱呼也沒再發生變化。而到了後來,蒙古各部勢力衰落,東北地區的女真人興起,韃子的稱呼也隨之擴充套件到了女真人身上(事實上女真與蒙古無論從語言還是風俗上都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民族)。當然,當用韃子稱呼女真人時,為將之與蒙古人區別開來,當時的漢族人往往稱女真人為遼東韃子,後來又隨著女真族改族名為滿族,此蔑稱也又隨之改成為滿州韃子。至於韃虜,則是韃子的文言文稱呼,沒有實質區別。由此可見,韃子一詞實際是從明代開始漢族人對於經常襲擾邊境地區的北方遊牧民族的統一稱呼了,只不過因為自明代始,北方遊牧民族對漢族的主要威脅來自蒙古族和女真族,所以這個稱呼其實指的也就是蒙古人和女真人(即滿族人)。這樣的稱呼源自明代和明之前的中華文明(公元前一世紀到公元十六世紀之間)始終處於世界領先低位所產生出的自傲和鄙夷。鄙視經常侵擾邊境的遊牧蠻族,因此產生東夷、西戎、北虜、南蠻,等稱謂。“夷”代表的是野蠻,與之相對應的“華”代表的是文明。中國傳統觀念裡華夷之辨的要害就在於保衛文明,抵抗野蠻的侵略,防止一切野蠻對文明的侵略導致的社會倒退文明破壞的悲劇的發生。即便從現代來看,華夷之辨的思想都是極其先進,不容質疑的。   思想家王夫之指出“大昊以前,中國之人若麋聚鳥集,非必日照月臨之下皆然也,必有一方焉如唐、虞、三代之中國。既人力所不通,而方彼之盛,此之衰而不能徵之,迨此之盛,則彼衰而弗能述以授人,故亦蔑從知之也”(這裡所說的夷狄完全是一個判別文明程度的概念,夷狄就代表著野蠻。)   士人瞿太素指出!“其人而忠信焉,明哲焉,雖遠在殊方,諸夏也。若夫汶汶焉,汩汩焉,寡廉鮮恥焉,雖近於比肩,戎狄也”。(顯然瞿太素在這裡表達的“華夷之辨”的實質不是國家之辨,民族之辨,地域之辨,而是文明與野蠻之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用桑葉熬水洗頭能治掉頭髮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