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平凡2850
-
2 # 東風別業
謝邀,朱熹對後世的影響很大很惡劣。第一,他將理學改為神學,從理論上證明皇權的正當性,他的理學成為知識分子學子的教材,封建禮教經典國標。為封建社會的延續作出大的貢獻。那麼他的理學是什麼呢?主要就是四書五經的集註。還有他的詩集。我們現代人知道,這些被稱為自己的學說是很勉強的。而按學術,那就是赤裸裸的抄襲孔子。第二,他有有名的屬於他自己的話,一句是氣理二元論。那麼按科學,是要一直追下去的,即什麼是理?什麼是氣?說理就是道,但這樣一來,意味理論倒退了,因為老子早已說過了!所以這樣的解釋,反科學的。另一句是存天理滅人慾。是一個大悖論!第三,滿口仁義道德一肚子男盜女娼,朱熹是一個偽君子,歷史上一直有這樣的評論。
順便說的是,四書五經是好東西,但東風不看朱熹的註釋。
-
3 # 春秋史苑
這個問題過於宏大,我從我認識的方面解讀一下,朱熹建立了皇權(政統)以外的道統,重新中和皇帝的權力。說到朱熹的影響力必須結合宋初的時代背景,宋初表面上看是皇帝與士大夫共天下,其實不是的。因為到了宋初皇權空前絕後的強大,整個宋代不管南北宋,沒有像漢代的外戚專政、沒有東漢和唐代的太監紿政,更不會有軍閥割劇。由於宋代人口的增長,宋代皇權達到了中國古代史上最高滲透,遠遠的超越了漢唐明,更不要說元和清。
要了解宋朝政治制度,我們首先來說一下古典政治和中國儒家的發展史,春秋時代百家爭嗚,儒家在孔子手中開始經過幾百年發展,中國進入到戰國末期統一時代,儒家在傳播過程中不斷吸收諸子百家的長處,在這個時候已經非常強大,至於為什麼儒家會吸收各家長處,那時候和傳播方式有關,因為基本上儒家沒有那個國家採納,所以他只能形而下的從下層士大夫中傳播(士以下的人根本不主識字,沒法傳),而下層士大夫接觸的學說的多了,自動的吸收進來了。秦一統後古典政治和儒家的第一次巔峰碰撞產生了,說到政治不外乎兵、財、發,恰好這三點上雙方都不一樣,首先在兵也就是刑罰上面帝國主張是法家重刑罰,而儒家重禮教;其次財賦上儒家歷來主張重輕徭薄賦的,帝國統一靠的是法家那一套一切歸帝國的制度;在民方面儒家主要主長是孟子提出來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這在根本上衝突了法家的社會等級制度。本來沒統一還沒啥事秦帝國畢竟是法家的模子練出來的,但是統一後問題就大了,六國中下層士大夫中儒家幾乎碾壓性的規模,這得益於孔子的有教無類,他的72個學生到處傳播,所以幾百年間東方六國會面已經無可爭議的第一了,帝國的政令要靠這些人去執行,但是他們從心裡不認同帝國的政令,這直接導致秦帝國對儒家動手,也就是焚書坑儒的產生,儒家進入地下傳播狀態並進一步狀大。至於為什麼能狀大,那是因為帝國皇權新生而封建制尚未結束,而皇權對國家控制還得依靠六國士大夫去執行。
帝國的短暫存在後的漢代儒家迎來爆發式的發展,雖然當是黃老學說和法家在統治層有著巨大的影響力,但是中下層士大夫中間,儒家是無可爭辯的主流,因為這涉及中下層對地方施政不可以一味的用法家那套,還是儒家的教化比較不得罪人,這決定了儒家幾乎不可能被消滅,只會越來越強大。這個問題到了漢武帝時代達到巔峰,因為武帝年輕時代也更認同儒家,為什麼他會認同儒家,因為他看到皇權不斷的被各種外戚和權臣打壓,決定打造一種新的平衡,便於皇權凌架於其上,與是開創了察舉徵辟制,從底層選擇官員進入中樞,打破由外戚和權臣干政,儒家被選中在於他們普遍在中樞沒有什麼根基,這就達成了一種新的平衡,皇權成為仲裁者,皇權為了取得士大夫的認同,就表面上的實行獨尊儒術,但實行的還是法家那套,成功的化解了秦帝國的上下對立局面,可是局面不會一直平衡,到了西漢末年新的問題產生了。
西漢末年士大夫經過近百年的發展,逐漸異化地方豪強,他們變成了世家大族有錢有人(人就是兵),本來漢帝國是可以重新平衡的,但是王莽的出現改變了一切,因為他看到了千載難逢的好機會,迎合世家大族的主張把老闆開了自己當老闆,等他當了老闆再想世家大族,但是他低估了世家大族的力量,與是王老闆自己也被幹掉了。王老闆被幹掉後新的問題是平民百姓經過兩百多年的宣傳,他們不認世家大族只認原來的劉老闆,與是劉秀迎頭而上借劉老闆的名頭,和世家大族達成協議,大家兵權對半分(世家從軍的雲臺二十八將)、有錢大家賺、有官大家做(察舉徵辟互相舉薦自己人),與是大家就不打了劉秀一統天下,但是皇權是不會永遠跟你相安無事,為了找回權力與是東漢大量起用宦官,因為你們舉薦的都是你們的人,皇帝無人可用與是就用宦官,所以整個東漢就是世家大族和宦官在鬥,皇帝看戲(看到最後皇帝也被宦官控制),這裡面的世家大族其實就是會儒家價值觀在左右。
此後一直到唐代其實就是皇權一直在和儒家鬥,東漢結束就是因為以袁家為首的世家,為了徹底消滅宦官,引入帝國軍隊絞殺,結果沒操作好造成了三國的動盪,最後世家大族推出自己人征伐天下,結果導致了平民大量減員,剩下的幾乎全是世家大族的人,與是皇帝誰做都與我無關,反正我的地盤我做主,所以兩晉的皇帝存在感很低讓人很無感,沒有世家支援皇帝什麼都不是,社會各個方面已經完全被世家大族掌控了,這又導致了國家動員能力不夠,與是外敵入侵五胡亂華,一亂就是一百多年,世家也被折騰的只剩一口氣在。
後來軍功起家的楊堅趕上了好時候與是代周為隋,楊堅靠軍功黨支援一統天下,他們把世家大族一通亂砍,打的世家毫無反手之力,可是也怕同樣被軍功派搶位置,所以轉而用世家平衡軍功派,幾十年後等到楊廣繼位後局面又變了,軍功派和世家因為同一個目標居然開始聯合,於是楊廣只好推出科舉制,不推薦了大家一起考,誰考的好我來定,同時不斷的把軍功派進行消耗(徵突厥、吐谷渾、高麗),由於亂了幾百年人心思定,兩方面都被折騰的沒脾氣了,可是楊廣用民力過猛, 同時徵高麗自己的軍隊損失太大,結果自己也報銷了,結果便宜了李唐,唐朝後來為了擺脫這兩者又重新搞科舉制,結果慢慢的才收拾了軍功派和世家,因為世家被這幾百年打打殺殺也搞怕了,軍功派則不斷的換代也沒掀起浪來,這也開創了唐代的盛世,儒家喪失了話語權,從這個時候開始儒家開始被皇權壓制,皇權開始不斷的閹割儒家,此後雖然唐末經歷了各種混亂,但是儒家再沒有恢復昔日的權勢,因為儒家始終沒有找到和皇權共存的平衡點。
這個問題持續到了宋代周立,因為世家的瓦解和儒家的式微,導致了皇權近乎無限放大,宋代的皇權幾乎管理到了社會的每一個角落,而不像以前的皇權不下縣。皇權進一步的加強了對儒家管控,所以儒家這幾百年過的很灰暗,直到朱熹的出現,儒家心學的出現。儒家心學搬弄是非新解讀了前賢的經典,改變了原來會儒家個人價值無限化(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轉而與天地共存、與生民共存、與往聖共存、與帝國共存(皇權),儒家心學進而創造出道統,憑空從皇政的政統中創造了一個道統,一個以天下為已任的道統,一個為了所有人價值最大化所必需的行為準則。所以這個道統一出直接成為儒家和皇權鬥爭的核武器,皇權再強也要符合道統的規範,同時儒家自己也必須遵循的道統(帝國價值觀),完美的解決了儒家和皇權的根本對立,從此開創了儒家和皇權和黃金時代,儒家從此以更低的姿態向下發展,開啟了平民教化的新道路,也由此造就了中國古典政治文化的巔峰。如果不是後面蒙元的崛起,中國將由此進入真正的文明時代。
元和明其實本質在區別不大,就是統治層面的變異不同,因為元和明最後都是倒道統制度之下,元朝統治者因為是自己不是華人,所以沒有想過去主導道統,最後倒在了南方的地主道統手裡,而朱元璋建立明朝後,成國的主導了儒家道統,畢竟當時他拳頭最大,而且他是代漢民自立,本身就佔據道統的制高點,但是明成祖朱棣代位硬生生被道統終身壓制了,因為他註定了無法取得儒家道統所共認,他上位的方式就不符合儒家的普世價值,所以朱棣眼見無法在南京被道統所承認,於是遷都北京硬生生再造了一個儒家廟堂,由此拉開了明朝兩百年的政統和道統之爭,你可以換官員但你不能讓全天下的讀書人心服口服,而且南方最後還產生了王陽明的心學,用知行合一來抗爭朝庭,而這一素列紛爭也最終在滿清和內亂時,皇權和官員們的互相不配合,最終造成了雙輸。
滿清打替崇初禎報仇,執屠刀殺萬民立威,用儒家士人的血建立起自己的道統,也徹底的消滅了道統,用此假道統行文字獄兩百多年,儒家文化從此被閹割的只剩下我們今天看到糟粕,華人文和脊樑骨在滿清過去了一百多年依舊沒有站起來,朱熹的個人價值可以忽略不計,但是重新修補中國文化中人文內涵,必須是我們這個時代的重中之重,重新接上那個被滿清300多年打斷的國家脊樑骨。
。
-
4 # 發現歷史
要說到朱熹對後世的影響,先要知道朱熹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他是南宋理學家,生於1130年,死於1200年。也就說是生於南宋初年。他字元晦,生於福建。關於他的成就,用一句話來說就是理學的集大成者。
下面我們從五個方面為看:
一、在理氣關係方面來看,也就是從萬事萬物的本源方面說,他的前人二程強調理,而北宋張載強調氣,朱熹是二程的繼承者,認為理比氣更根本,萬物各有理,理決定了事物的變化,這個理歸結為一就是太極。他還說,理是事物發展的規律;理是倫理道德的基本準則,主張“存天理,滅人慾”。朱熹說明了理與天下萬物的關係,主張理是萬物之源,提出了理在事上、理在事中的觀點。他說: 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他認為日月星辰,山川草木,人物禽獸,皆為形而下之器。同時, 這形而下之器之中,便各自有個道理,此便是形而上之道。
二、他還提出了修養論。這對於我們的學習和修養很有用。他認為學習和修養要日積月累,循序漸進,要做到在平時日常生活學習中慎思明辨,格物致知,而且要做到仁,要有大愛。仁者必然無私無畏,大智大勇,襟懷坦白,仁民愛物,但是他說的主張和佛教不同,講究一種強烈 的社會責任感。
三、他還提出 了社會政治論。那就是社會責任感。人不僅是單個的人,而且是社會的人,講究你對於集體的作用。如果你只管自己,那麼和生物有什麼區別呢?他講究儒家的三綱五常,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講究仁義禮智信,你如果光知道表面的意思還不行,要以此為準則,自覺去實行,做為自己的生命支柱,支配自己的全部言行,他的思想為儒家當官提供了理論基礎,你要為人民服務,就要當官,就要為皇上提意見,有一句話講,文死諫,武死戰。就是這個意思,要有社會責任感。
朱熹在當時的國家貧弱,朝廷無法讓人民有歸屬感的情況下,利用自己所學開創了理學的思想.這在當時的社會就極富有現實意義,有利於塑造咱們中華民族的性格特徵:重視主觀意志,注重氣節道德,自我調節,發憤圖強,強調人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凸現人性。我們歷史上有許多的民族英雄就是他的思想的代表,如文天祥,史可法,岳飛,于謙,袁崇煥等,另外他的思想在他的死後從元開始上升為統治意志,一直被推崇到元明清時期,理學依然被統治者所利用,但是我們只能說他對於處於亂世的國家確實有一定作用。
四、朱熹還講究境界論,成聖成賢,成聖成賢是中國古代儒家學者共同追求的人格目標。朱熹自覺地以成聖成賢為己任。“嘗謂聖賢道統之傳散在方冊,聖經之旨不明,而道統之傳始晦。於是竭其精力,以研究聖賢之經訓”並身體力行地追求聖賢人格,終於成為繼北宋諸子而起的一代大儒。
五、朱熹的思想還反映在了《四書》中,成為了儒學的經典,影響後世六七百年之久國。一方面成為我們的國粹,而另一方面也成為官方正統,維護了專制統治,比如三綱五常,存天理滅人慾,就扼殺了人性和創造力,阻礙了社會的進步。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比較複雜。
簡單說一下吧朱熹對後世的影響,主要在於他留下的文化遺產:理學。
漢儒凋敗以後,朱熹和北宋五子為代表的宋儒,撐起了華夏文明的一次昌盛期,也直接影響了後世對儒學文化的認知。
朱熹繼承發展了“二程”(程顥、程頤)的思想,同時受到周敦頤的影響,形成了理學。
理學又稱道學,是以研究儒家經典的義理為宗旨的學說,即所謂義理之學。
朱熹的理學認為,知先於行,知難行易。
通俗的講,就是說世界存在著一套客觀的先驗的真理,掌握了這套理論,再用以指導實踐,就會變得很容易。所以關鍵就是怎麼掌握這個客觀先驗的真理呢,太難了。
朱熹的理學思想對元、明、清三朝影響很大,成為三朝的官方哲學。
同時,這一思想還對王陽明有很大的影響。
《朱子語類》裡面很多觀點,都很精闢。
另外,朱熹闢佛也很猛烈,就是闢佛闢著闢著,自己跑偏了。
評價《論語·季氏》:
“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朱熹認為,聖人是先像惠施那樣窮盡了萬事萬物,歸納出來的天理。
進而,朱熹認為任何人只要歸納能力強,都能窮究出來天理。
這種認識顯然是錯誤的,因為古聖推知天道,是透過天文觀測和地理觀察得出來的,而不是支離破碎地歸納萬物得出來的天道。
朱熹的思想,算是對老莊孔孟荀的反轉,更接近西方的柏拉圖。
困而學之者,最高的思想,也就是如此了。
另外,朱熹長期從事講學活動,重建了白鹿洞書院和嶽麓書院,其中嶽麓書院沿襲至今,在歷史上培養了眾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