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詩書君
-
2 # 木木1997
宮刑後,司馬遷為完成《史記》,忍辱負重,留下了一部“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是一種什麼樣的意念支援他這樣坐?司馬遷在《報任安書》裡說的很清楚:古者富貴而名摩滅,不可勝記,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底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此人皆意有鬱結,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來者。乃如左丘無目,孫子斷足,終不可用,退論書策以舒其憤,思垂空文以自見。
司馬遷出生於史學世家,在他很小的時候,他的父親司馬談就給他良好的教育,並且聘請了當時很有學問的董仲舒等人教育自己的孩子。司馬談並不是讓司馬遷讀死書,而是讓他讀萬卷書行千里路,於是他出門開始遊學。
他出去遊學並不是為了看風景,而是增長見聞。他的遊學在他以後寫史記的時候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只要是他去過的地方,他都會將自己的見聞寫進去,儘自己最大的可能貼近歷史真相。
他父親死的時候,已經寫了一部分史記,而且叮囑他一定要完成這本書。司馬遷因為受到董仲舒等儒生的影響,信奉儒家,所以司馬遷能夠替李陵說話,有一部分原因是因為他的忠君愛國的思想。
司馬遷本來和李陵交情並不深,不過是點頭之交。但是李陵的一些行為和他的品質,讓司馬遷非常的欽佩。李陵不僅愛護下屬,與其他官員和睦相處,更重要的是他能夠將國家的利益置於自己的利益至上,有國士之風。
而且李陵率領步兵攻打匈奴,而且連勝。當捷報一次又一次傳來的時候,朝中的文武大臣們歌頌漢武帝的文韜武略,但是等到李廣失敗的訊息傳來的時候,一個個大臣都閉嘴了。這個時候漢武帝食不甘味,日漸消瘦,而司馬遷本想寬慰漢武帝,在大家都沉默的時候,他站出來說話了。
司馬遷本來是好意,他說:李陵雖然投降匈奴,但是一定會尋找機會報答大漢的恩德。哪知一下子觸怒了漢武帝。漢武帝給了他兩條路,一條路是花錢贖死罪,另一條路是腐刑。
如果能夠拿錢贖罪是最好不過,但是司馬遷職位低微,俸祿只能夠養家餬口,哪裡還有錢贖罪?而且他的朋友,在他的危難之際,紛紛袖手旁觀。
對司馬遷來說,他寧願去死也不會接受腐刑。司馬遷不是一個貪生怕死之人,他害怕的是辜負了他父親的遺囑,沒能夠將史記寫完,不能夠完成彰顯前人精神的史書。在痛苦的掙扎以後,他接受了腐刑,而且面無慍色。
今天的我們,能夠讀到這部偉大的作品,多虧了司馬遷忍辱負重。
司馬遷留下的五十二萬多字的史記,是他一生心血的總和,也是他面對外界的流言蜚語能夠堅持活下去的動力。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心嚮往之。每每讀史記,不得不為司馬遷所折服,雖然先哲已經作古兩千多年,他用他留下來的文字教育我們:死很簡單,比死更難的是揹負著責任活下去。
每當遇到挫折,只要想到司馬遷,就能夠鼓起勇氣,繼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