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5329335765427

    一、概念不同

    1、借代,借一物來代替另一物出現,因此多數借代詞為名詞。借用與它有密切關係的事物來代替,或用事物的區域性代替整體。

    2、擬人,把物當作人來寫,如把某件東西描寫成有人的動作、行為。

    3、比擬,是把甲事物模擬作乙事物來寫的修辭方式,包括把物當作人來寫(擬人);把人當作物來寫(擬物)和把此物當作彼物來寫(擬物)三種形式。

    4、比喻是用與本體事物有相似點的另一事物作比,也就是打比方。本體和喻體有相似點,透過相似點使本體同喻體聯絡起來,喚起人們的聯想,使人更具體地感知事物。

    二、作用不同

    1、借代的作用:形象生動、重點突出;簡潔、精煉;靈活,不死板,給人以幽默感。

    如:從他的祖父到他,三代不捏鋤頭把了。

    2、擬人的作用:色彩鮮明,描繪形象,表意豐富。

    如:波浪一邊歌唱一邊衝向高空去迎接那雷聲。(高爾基《海燕》)

    這是擬人句,將“波浪”當作人描寫,賦予它一些人的動作和思想。

    3、比擬的作用: 把事物刻畫的神形畢現,栩栩如生,增添特有的情味。

    如:歡呼聲一浪高過一浪!(馬克·吐溫《湯姆·索亞歷險記》)

    把人的歡呼聲擬作浪濤聲,突出聲音的氣勢,表現了人們激動的心情。

    4、比喻的作用:化平淡為生動,化複雜為淺顯,化抽象為具體。

    如:他確乎有點像一橡樹,堅壯、沉默,而又有生氣。(老舍《駱駝祥子》)

    從樹的外形特點聯想到祥子的外貌、氣質特徵,兩者有相似點,屬比喻句。

    三、用法不同

    1、借代:借代側重相關性。

    槍桿子裡出政權。

    是用具體代抽象。

    2、擬人將本體模擬為人的某種行為、動作或情態。

    如:真理它卻不會彎腰。(臧克家《勝利的狂飈》)

    將無形的抽象物“真理”人格化、形象化。

    3、比擬句主要是藉助想象,將本體模擬為人的或物的某種行為、動作或情態,不論是擬人,還是擬物,始終都無擬體。比擬描述的詞往往是形容詞或動詞。

    如:風火山,這座萬年冰山露出了猙獰的面目,給築路大軍來了一個下馬威。(張建魁《把鐵路修到拉薩去》)

    把“風火山”當做生物來描寫,所以會露出“猙獰”的面目,透過這種手法表現出風火山給鐵路修築帶來的巨大困難。

    4、比喻:比喻句由本體、喻體和喻詞三部分組成。比喻的詞(喻體)往往是名詞。

    如:東西長安街成了喧騰的大海。(袁鷹《十月長安街》)

    這是暗喻,由本體(長安街)、喻體(大海)、喻詞(成)構成。

    參考資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LOL諾克薩斯之手和劍魔哪個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