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850727086211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意思是:要問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這不盡的滔滔春水滾滾向東流。“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句出自李煜的《虞美人》,“一江春水向東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顯示出愁思如春水的汪洋恣肆,奔放傾瀉;又如春水之不捨晝夜,長流不斷,無窮無盡。 悲慨之情如衝出峽谷、奔向大海的滔滔江水,一發而不可收。作為國君,李煜無疑是失敗的;作為詞人,他卻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這首《虞美人》便是一首傳誦千古的名作。他突破了晚唐五代詞的傳統,將詞由花前月下娛樂遣興的工具,發展為歌詠人生的抒情文體。《虞美人》全詩: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譯文:這年的時光什麼時候才能了結,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樓上又吹來了春風,在這皓月當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憶故國的傷痛。精雕細刻的欄杆、玉石砌成的臺階應該還在,只是所懷念的人已衰老。要問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這不盡的滔滔春水滾滾東流。擴充套件資料李煜多才多藝,工書善畫,能詩擅詞,通音曉律,尤以詞的成就為最大。李煜的詞,存世共有三十餘首,在內容上,可以亡國降宋為界分為前後兩期:前期詞主要反映宮廷生活和男女情愛,風格綺麗柔靡,雖不脫花間派習氣,但在人物、場景的描寫上較花間詞人有較大的藝術概括力量,在部分詞裡也流露出了沉重的哀愁(如《清平樂·別來春半》);後期詞反映亡國之痛,哀婉淒涼,意境深遠,極富藝術感染力。李煜在詞史上的地位,更多地決定於其詞的藝術成就,李煜對詞的發展主要有四方面貢獻:1、擴大了詞的表現領域在李煜之前,詞以豔情為主,即使寄寓抱負也大都用比興手法,隱而不露,而李煜詞中多數作品則直抒胸臆,傾吐身世家國之感,情真語摯,使詞擺脫了長期在花間尊前曼聲吟唱中所形成的傳統風格,成為詩人們可以多方面言懷述志的新詩體,藝術手法上對後來豪放派詞有影響。2、詞境優美,感情純真,因純情而缺少理性節制。南唐亡國後,李煜被俘入宋,“日夕以淚洗面”,李煜直悟人生苦難無常之悲哀,真正用血淚寫出了亡國破家的淒涼和悔恨;並把自身所經歷的慘痛遭遇泛化,獲得一種廣泛的形態與意義,通向對於宇宙人生悲劇性的體驗與審視,所以其言情的深廣超過其他南唐詞人。3、語言自然、精煉而又富有表現力,具有較高的概括性。李煜善於用白描寫自己的人生感受,用恰當的隱喻形象化抽象的感受。他常常透過具體的、感性的人格形象反映現實生活中具有普遍意義的某個領域,這種形象不以金色和色彩點綴,但風格迷人,不含糊其詞,但具有意味深長的感情,形成了一股清新的潮流。優美深刻的藝術特色。4、在風格上有獨創性。花間詞和南唐詞,一般以委婉密麗見長,而李煜則出之以疏宕,如《玉樓春》的“豪宕”、《烏夜啼》的“濡染大筆”、《浪淘沙》的“雄奇幽怨,乃兼二雄”、(《虞美人》的“自然奔放” ,兼有剛柔之美,在晚唐五代詞中別樹一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形容一個人無知,不懂裝懂的詩句,不要成語,也不要俗語之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