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萬里勞保用品批發配送
-
2 # 使用者2423446286534wW
這倒是有趣的話題,十多年前街坊老弟大兒子結婚,文明頑固的他有一年沒刮鬍子,黑糊糊一寸長,作為老兄沒好意思過問。自己可能覺得不倫不類雅雀無聲的剃了。
-
3 # 使用者龍山老鐵
按中國民間傳統老公爹可以直呼兒媳婦的名字,或去掉姓,直呼後兩個字。如張慧芬,也可叫慧芬即可。還可指兒子叫,如兒子叫大山,可叫大山媳婦也可。千萬不可叫小名,乳名或外號。
-
4 # 無語1317676
我們老家傳統的叫法有幾種,比方弟兄倆老大的媳婦,公公可以叫“誰他嫂”。老二的媳婦可以說“誰他嬸子”。要是有了孩子就以孩子的名“誰他媽”。現在還有老年人這樣稱呼年輕點媳婦。
-
5 # 龔老師
可直乎其名。在傳統家族文化中,上輩可對晚輩直接叫名,但晚輩不可直接叫上輩名,應在名後加上輩份稱呼,如xx伯婆,xx叔等。
-
6 # 貽生
老公公少與兒媳婦套近乎,讓老婆與兒媳婦談論家事為好,至於怎樣稱呼兒媳婦?我看還是真呼名字好,比如叫X翠花,你就稱呼翠花,顯的親切,又不失禮節。
-
7 # 愚人1954
我們此地公公稱兒媳婦,在解放前或解放初期,不直呼其名,而是在兒媳婦的姓後面加上大姐,二姐,三姐,四姐等。如兒媳婦姓劉,在孃家排行老大,就叫劉大姐,排行二,就叫劉二姐,依此類推,才有張大姐,李二姐,王三姐,陳四姐,不一而足。改革開放後,公公對兒媳婦的稱呼也漸漸改了,現在大都直呼其名,大名,且不稱姓,顯得親近,如李桂枝,就直呼桂枝。
-
8 # 姑蘇儒氏
按封建時習俗兒媳是和兒子一樣一體享受權利的,兒媳大於閨女,因閨女出嫁兩姓人是人家人,女兒出嫁後父母去世是降服,過去我們地方公公叫兒媳婦叫閨女,比如大媳婦叫大閨女二媳婦叫二閨女往後類推,兒媳婦稱公公叫爺,婆婆叫娘,好區別,現在的叫法沒法區別,純是套近乎,反而不在乎
這個問題,勾起了我童年的回憶,雖然過去那麼多年,卻依然記憶憂新,恍如昨日。
我家在農村,爺爺在城裡工作,一家國營企業廚房廚師長,一、二個月能回來一次,奶奶在農村家裡務農,照料家務(家裡還有三個姑二個叔,大姑已出嫁),奶奶性格很強勢,經常與媽媽吵架,媽媽一受委屈就哭鼻子,數落爸爸軟弱,受婆婆欺負。那時雖然我們還小,也感覺得到奶奶有點不講道理!
爺爺每次回來,我們都歡呼雀躍、開心倍至,因為爺爺回來不但給我們買好吃的還有玩具,最重要的是爺爺每次回來都有專車接送,桑塔納那個時候可是給足了面子,虛榮之心得到了極大的滿足,在小夥伴面前可是神氣萬分。
爺爺瞭解奶奶的脾氣,每次回來都要告誡奶奶不要與母親吵架,有什麼事轉告他,他會去處理好,爺爺每次回來,都會帶一大包家裡的生活用品,包括洗衣服的肥皂,爺爺都會分給奶奶與媽媽,生怕她們又會因為小事鬧矛盾!
爺爺工作體面,收入可觀,相貌慈祥,和藹可親,每每見到鄰家孩子也都會送糖果,而自己生活很儉樸,經常穿著一件洗白了的工作服。
所謂公媳之間的相處有點尷尬,不能太近,會讓人說閒話,不能太遠,讓人感覺不到一家人的氣氛,而我的爺爺就做到了讓人敬仰,他稱我媽叫丫頭,媽媽姓張,爺爺就張丫頭、丫頭的叫開了,一直把媽媽當女兒,還訓斥爸爸多點努力,承擔起家庭的責任。媽媽也一直把爺爺當她親父親。(媽媽年幼的時候,親父親就死了)
蒼天不長眼,爺爺60歲那年,突發腦溢血,救治三天不治辭世,一家人哭成了淚人,臨走時穿的還是那件洗了發白的工作服……
(本家真人真事,不是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