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鞏(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字子固,世稱“南豐先生”。漢族,建昌南豐(今屬江西)人。後居臨川(今江西撫州市西)。生於1019年八月二十五日(9月30日),死於1083年四月十一日(4月30日)曾致堯之孫,曾易佔之子。嘉祐二年(1057)進士。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世稱“南豐七曾”(曾鞏、曾肇、曾布、曾紆、曾紘、曾協、曾敦)。在學術思想和文學事業上貢獻卓越。 文學成就:散文成就很高,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積極參與者,宋代新古文運動的重要骨幹。 曾鞏的主要成就在文,但亦能詩。現存詩400餘首,大都寫得比較質樸,雄渾超逸,含義深刻,略似其文。元代劉壎認為曾鞏“平生深於經術,得其理趣;而流連光景,吟風弄月,非其好也。往往宋人詩體多尚賦,而比與興寡,先生之詩亦然”(《隱居通議》卷七),道出了他詩歌藝術的主要特徵。 詩歌:【冬望】 【一鶚】【宿尊勝院】【苦雨】 【里社】【南源莊】【論交】【南軒】 【多景樓】【秋懷】【清心亭記】 此外,曾鞏還有一些論及學術、藝術的文章,例如《戰國策目錄序》、《宜黃縣學記》、《墨池記》等,縱論古今,更多學者氣息。 還有,曾鞏為文,一般說來,是長於記敘、不多寫景的,例如《醒心亭記》、《遊山記》等,幾乎不寫景物。但有的文章也極刻畫之工,如《道山亭記》。 曾鞏為文主張是接近歐陽修的。先道而後文,但比歐陽修更側重於道。在《答李沿書》可以體現。
發揚了唐代杜甫現實主義詩歌文學傳統,他是北宋新古文運動的骨幹。在古文理論方面主張先道後文,文道結合,主張“文以明道”
曾鞏(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字子固,世稱“南豐先生”。漢族,建昌南豐(今屬江西)人。後居臨川(今江西撫州市西)。生於1019年八月二十五日(9月30日),死於1083年四月十一日(4月30日)曾致堯之孫,曾易佔之子。嘉祐二年(1057)進士。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世稱“南豐七曾”(曾鞏、曾肇、曾布、曾紆、曾紘、曾協、曾敦)。在學術思想和文學事業上貢獻卓越。 文學成就:散文成就很高,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積極參與者,宋代新古文運動的重要骨幹。 曾鞏的主要成就在文,但亦能詩。現存詩400餘首,大都寫得比較質樸,雄渾超逸,含義深刻,略似其文。元代劉壎認為曾鞏“平生深於經術,得其理趣;而流連光景,吟風弄月,非其好也。往往宋人詩體多尚賦,而比與興寡,先生之詩亦然”(《隱居通議》卷七),道出了他詩歌藝術的主要特徵。 詩歌:【冬望】 【一鶚】【宿尊勝院】【苦雨】 【里社】【南源莊】【論交】【南軒】 【多景樓】【秋懷】【清心亭記】 此外,曾鞏還有一些論及學術、藝術的文章,例如《戰國策目錄序》、《宜黃縣學記》、《墨池記》等,縱論古今,更多學者氣息。 還有,曾鞏為文,一般說來,是長於記敘、不多寫景的,例如《醒心亭記》、《遊山記》等,幾乎不寫景物。但有的文章也極刻畫之工,如《道山亭記》。 曾鞏為文主張是接近歐陽修的。先道而後文,但比歐陽修更側重於道。在《答李沿書》可以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