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嘻嘻哈哈真的好

    1、出處:出自唐• 韓愈《答李翊書》:“養其根而俟其實,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實遂,膏之 沃者其光曄。”2、意思:有茂密的樹根,就會有豐碩的果實;有充足的燈油, 就會有明亮的燈光。比喻凡事從根基上 下工夫,自然會有顯著成效。《答李翊書》是唐代文學家韓愈於唐貞元十七年(801年)創作的一篇書信體論說文。李翊曾向韓愈請教寫文章的技巧,韓愈寫了這篇文章作答。文章比較系統地闡述了作者的文學觀,認為文章的思想內容決定表現形式,所謂“氣盛則言宜”;同時結合自己的寫作實踐具體指出,寫好文章的基本條件是要不斷加強學習和修養,無望其速成,不誘於勢利,樹立“立言”的志向,並且要注意修改,求新,“惟陳言之務去”。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思想家,漢族,河南河陽(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祖籍河南省鄧州市,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諡號“文”,又稱韓文公,唐宋八大家之一。擴充套件資料《答李翊書》寫於唐德宗貞元十七年(801年)。韓愈自貞元八年(792年)考取進士後,未能經由吏部考度步入仕途,胸懷用世之志而無所施展,頗不得意,但以儒道和“古文”自負的志向並未衰減。李翊,貞元十八年(802年)進士及第,曾跟韓愈學習古文。這是韓愈寫給李翊的一封書信,寫此書信時韓愈三十四歲,在長安。《答李翊書》在寫作上頗有特色,首先是其文氣的變化流轉與內容情相切合。文章充滿了對自己主張的強烈自信和不為流俗所動的氣魄,讀之令人振奮,但是,文中言及“志乎古必遺乎今”時,不能不嘆恨感慨;所述學為古文的過程,有如臨深履薄;對李生竭誠相告,而不可有居高臨下之勢。凡此種的內容方面的因素,使得文勢又起伏多變。而其語言形式亦與之相應。如第二段先以參差如口語且雜以問句的形式表達委婉、商量的語氣,而後面的”無望其速成“等句則採用整齊排偶的句式,再加以“仁義之人,基信藹如”的有力一結,顯得凝練鏗鏘,精光煥發,充分顯示其斬釘截鐵的態度,很好地突出了中心。第四段“君子則不然”以下數句則以較整齊而對比的句式表示其堅定的態度。文中轉折連詞“抑”“雖然”用得較多,但具有語氣的往復迴旋之感。此文雖純是論說而語言頗為形象。如以“養其根”“加其膏”比喻作文當求根本,以水與物比喻氣與言,都新鮮而生動,又如以“處若忘”等句描寫若思,使讀者恍如目擊其狀。全文針線綿密而不露痕跡。如第一段自稱“焉足以知是且非”,第四段說不敢“自謂幾於成”都表明了為古文之難,第三段更以一個“難”字貫穿,而這又都是為了說明寫作古文是終生事業,“無望其速成”的道理。又如果第四段“志乎古”“不志乎利”“用於人也奚取”分別與第二段“蘄至於古之立言者”“無誘於勢利”“取於人”相照應,且都自然而然,絕無重複之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喝豆漿的錯誤方式是怎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