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木香
拼音名:Hong Mu Xiang
別名:紫金皮,金谷香,緊骨香,木臘,廣福藤,鑽骨風,紫金藤,香藤根,過山龍,內風消,冷飯包,大活血,小血藤,大紅袍,內紅消,小鑽
中藥紅木香為五味子科植物長梗南五味子的根或根皮。立冬前後採挖,去淨殘莖,細根及泥土,曬乾。或剝取根皮,曬乾。
原形態
常綠木質藤本,長2.5~4米。小枝褐色或紫褐色,皮孔明顯。葉柄長1.5~3釐米;葉片長圓狀披針形,倒卵狀披外形或窄橢圓形,革質;長5~13釐米,寬2~6釐米,先端漸尖或尖,基部楔形,邊緣有疏齒或有時下半部全緣;上面深綠色而有光澤,下面淡綠色;側脈5~7對。花單生葉腋;雌雄異株;花梗細長,花下垂;花被黃色,8~17片,長8~13釐米,寬4~10毫米,排成3輪,外輪較小,卵形至橢圓形,內輪較大,長圓形至廣倒卵形;雄蕊群球形,雄蕊30~70,花絲極短;雌蕊群橢圓形,心皮40~60,柱頭圓盤狀。聚合果球形,直徑1.5~3.5釐米,熟時紅色或暗藍色。種子2~3,腎形,淡灰褐色,有光澤。花期5~7月,果期9~12月。
藥材性狀
根圓柱形,常不規則彎曲,長10~50釐米或更長,直徑10~50釐米或更長,直徑1~2.5釐米,表面灰棕色至棕紫色,略粗糙,有細縱皺紋及橫裂溝,並有殘斷支根和支根痕。質堅硬,不易折斷,斷面粗纖維性,皮部與木部易分離,皮部寬厚,棕色,木部淺棕色,密佈導管小孔。氣微香而特異,味苦,辛。根皮為捲筒狀或不規則的塊片,厚1~4毫米。外表面栓皮大都脫落而露出紫色內皮。內表面暗棕色至灰棕色,皮。內表面暗棕色至灰棕色,質堅而脆。
根橫切面:木柱層細胞深棕色或棕紫色。皮層散生分泌細胞和嵌晶石細胞。韌皮部分泌細胞散在;韌皮纖維眾多,靠外側多單個散在,近形成層處多2~4個成束,單個纖維和纖維束四周纖維的外壁嵌有多數小方晶,形成嵌晶纖維。形成層成環,木質部導管直徑40~80~200μm;木射線寬1~3列細胞,大多充滿棕黑色塊。紅木香薄壁細胞含澱粉粒。
藥理作用
鎮痛 對消化道炎症,潰瘍性疼痛,有明顯的止痛效果。
止吐 紅木香對急性胃腸炎的嘔吐,神經性呃逆,均有作用。
性味與歸經
辛;苦;性溫;歸脾;胃;肝經。
功效與作用
理氣止痛;活血消腫;祛民通絡。主治胃痛;腹痛;風溼痺痛;痛經;月經不調;無名腫毒;跌打損傷傷;產後腹痛;咽喉腫痛;痔瘡。
使用方法
外用:適量,煎湯洗;或研粉調敷。內服:煎湯,9~15克;或研末,1~1.5克。
用藥宜忌
孕婦慎用。
各家論述
《江西民間草藥驗方》:行血,理氣,消脹,止痛,驅蛔蟲。
汪連仕《採藥書》:入膏用,行血散氣。
《浙江中藥資源名錄》:治心胃氣痛,月經痛。
紅木香
拼音名:Hong Mu Xiang
別名:紫金皮,金谷香,緊骨香,木臘,廣福藤,鑽骨風,紫金藤,香藤根,過山龍,內風消,冷飯包,大活血,小血藤,大紅袍,內紅消,小鑽
中藥紅木香為五味子科植物長梗南五味子的根或根皮。立冬前後採挖,去淨殘莖,細根及泥土,曬乾。或剝取根皮,曬乾。
原形態
常綠木質藤本,長2.5~4米。小枝褐色或紫褐色,皮孔明顯。葉柄長1.5~3釐米;葉片長圓狀披針形,倒卵狀披外形或窄橢圓形,革質;長5~13釐米,寬2~6釐米,先端漸尖或尖,基部楔形,邊緣有疏齒或有時下半部全緣;上面深綠色而有光澤,下面淡綠色;側脈5~7對。花單生葉腋;雌雄異株;花梗細長,花下垂;花被黃色,8~17片,長8~13釐米,寬4~10毫米,排成3輪,外輪較小,卵形至橢圓形,內輪較大,長圓形至廣倒卵形;雄蕊群球形,雄蕊30~70,花絲極短;雌蕊群橢圓形,心皮40~60,柱頭圓盤狀。聚合果球形,直徑1.5~3.5釐米,熟時紅色或暗藍色。種子2~3,腎形,淡灰褐色,有光澤。花期5~7月,果期9~12月。
藥材性狀
根圓柱形,常不規則彎曲,長10~50釐米或更長,直徑10~50釐米或更長,直徑1~2.5釐米,表面灰棕色至棕紫色,略粗糙,有細縱皺紋及橫裂溝,並有殘斷支根和支根痕。質堅硬,不易折斷,斷面粗纖維性,皮部與木部易分離,皮部寬厚,棕色,木部淺棕色,密佈導管小孔。氣微香而特異,味苦,辛。根皮為捲筒狀或不規則的塊片,厚1~4毫米。外表面栓皮大都脫落而露出紫色內皮。內表面暗棕色至灰棕色,皮。內表面暗棕色至灰棕色,質堅而脆。
根橫切面:木柱層細胞深棕色或棕紫色。皮層散生分泌細胞和嵌晶石細胞。韌皮部分泌細胞散在;韌皮纖維眾多,靠外側多單個散在,近形成層處多2~4個成束,單個纖維和纖維束四周纖維的外壁嵌有多數小方晶,形成嵌晶纖維。形成層成環,木質部導管直徑40~80~200μm;木射線寬1~3列細胞,大多充滿棕黑色塊。紅木香薄壁細胞含澱粉粒。
藥理作用
鎮痛 對消化道炎症,潰瘍性疼痛,有明顯的止痛效果。
止吐 紅木香對急性胃腸炎的嘔吐,神經性呃逆,均有作用。
性味與歸經
辛;苦;性溫;歸脾;胃;肝經。
功效與作用
理氣止痛;活血消腫;祛民通絡。主治胃痛;腹痛;風溼痺痛;痛經;月經不調;無名腫毒;跌打損傷傷;產後腹痛;咽喉腫痛;痔瘡。
使用方法
外用:適量,煎湯洗;或研粉調敷。內服:煎湯,9~15克;或研末,1~1.5克。
用藥宜忌
孕婦慎用。
各家論述
《江西民間草藥驗方》:行血,理氣,消脹,止痛,驅蛔蟲。
汪連仕《採藥書》:入膏用,行血散氣。
《浙江中藥資源名錄》:治心胃氣痛,月經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