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264952871748

    這個問題本身是有問題的。

    題主應該是聽力正常的人,我們中的大多數也聽力正常,所以會預設「思考時腦子裡有聲音」這一點。

    假如天生是聾子,這個人思考時腦子裡是不會有聲音的,會是影象,文字,色彩等其他感官解碼出來的資訊種類。

    我們多數人思考時出現的東西是不一樣的,看書多的人先出現的是邏輯嚴謹的文字(而且是白底黑字),然後才是讀這些文字的聲音,而當你試圖去聽那個聲音的時候,你可以發現那個聲音若隱若現,你是抓不住它的任何特徵的,它和我們看書,瀏覽文字時腦子裡出現的聲音一樣。有些答主或者是說笑,或者是模糊了界限,說了這種聲音的具體音色,這是不可能的,擁有具體音色的聲音是我們調動記憶模擬出來的聲音,和思考行為本身會出現的對思考文字進行閱讀的聲音無關,頂多是思考過程中會運用到的「論據」。

    有沒有人想過那些沒有文字,沒有系統語言的遠古人思考時腦子裡出現的是什麼呢?自然,這個問題是沒有答案的,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們也是會「思考」的,而且「思考」過程中腦子裡一定會存在「符號」,不論是聲音,影象,還是一整個事件,它們都具備一個特徵:能夠作為「符號」來描述或解釋某個疑惑。比如我們聽到了一段輕快的音樂,受本能驅使想聽到更多這種音樂(這裡是重點,是“還有什麼其他的音樂是這種的嗎?”,是思考行為的源動力),有的人腦子裡就會出現其他類似音樂的旋律,有的人腦子裡就會出現其他類似的音樂的名稱。哪一種更高階?名稱。第一種人為什麼腦子裡出現的不是名稱?因為他的大腦不知道這段音樂叫什麼名啊,不知道這段音樂的「概括性描述」啊,所以只能提供音樂本身,還得是一大段音樂慢慢播放的形式,而不是更簡潔省事兒的“歡樂頌”之類的文字。

    真正純粹的思考,是脫離本能的思考,對這種思考有不少稱呼,比如「元認知」,比如,「哲學」。

    還是剛剛這個例子,源自本能的思考是「還有什麼其他的音樂是這種的嗎?」,脫離本能的思考就是「為什麼我會想聽其他的這種音樂?」,在這種思考裡,大腦提供的思考場地裡出現的才是幾乎全部以「文字」為主體的東西,我們的腦子裡才會全部都是閱讀這些「文字」的聲音,這些文字必然是我們的母語,是我們接觸最多的,對外界資訊最有概括性,可理解性與準確性的語言。我稱呼它們為「意識符號」,因為文字只是我們思考所借用的工具的一種,現階段最好用的一種,但不是未來的全部。

    總結一下,那種聲音和「思考」行為無關,是因為現在的我們在進行「思考」行為時,是藉助於大腦的,而接受教育的現代人的大腦調動記憶中的感官資訊對我們的“疑惑”提供解答時最多出現的是“文字”,“文字”本身與其發音一一對應,是獨立於客觀世界存在的,讀音是連線客觀世界與意識世界的大橋,就好像不蓋章合同就無效一樣,大腦只負責調動記憶提供最優解「文字」,真正「思考」的是閱讀了這些「文字」的我們,「聲音」是我們對這些「文字」的閱讀,「我們」是「自我意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工作上勵志正能量的句子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