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風雨潦草

    古代七尺換算一下

    :秦代一尺是23.1釐米,漢代一尺是23釐米~23.6釐米,隋唐一尺在30釐米左右,宋代的一尺才超過30釐米。

    所以在古代也就七尺男兒就一米六隋唐宋除外

    此外,還有三尺之僮?五尺之童,六尺孤兒是指15歲以下

    七尺男兒也不是什麼硬性標準?

    類似的還有類似的還有丈八蛇矛退避三舍,千鈞一髮。

  • 2 # 阿帥話文史

    能夠肯定的是,這個“尺”必定不是現在的“尺”。因為按照現在的演算法,1尺等於33.3333釐米,七尺就是233.3釐米,這個高度比姚明226釐米都還高出一個腦門。如果古書中的七尺男兒比姚明還高,那些身高八尺、身高九尺的人要放到哪裡去?所以,七尺男兒到底是多高呢?讓我們具體分析一下,因為各朝各代對“尺”的度量都有所不同。

    尺的度量

    在商代,一尺大約等於今天的16.95釐米,而十尺就是一丈,這樣算來一丈大約為1米7,大致等於一個成年男子的高度,所以“丈夫”一詞大概就是源自商代。那麼七尺也就是118.65釐米,不足1米2,放到現在,連車票都不用買就能上火車了。

    到了周代和秦代,一尺等於如今的23.1釐米,那麼七尺就是161.7釐米,這個身高可以夠得上一個成年人的身高,但是也算成年人中的比較矮的了。我們常用的一個短語是“堂堂七尺男兒”,可見七尺定然不會太矮。

    到了漢代,一尺大約21.35到23.75釐米,七尺就是1米5到1米66之間。

    而到了三國時期,一尺約現在的24.2釐米,七尺大約就是1米7,正好是一個普通成年男子的身高。

    南朝時期,一尺約25.8釐米,七尺大約就是1米8,在成年男子中算比較高的。

    北魏,一尺合今30.9釐米;隋代,一尺合今29.6釐米;唐代,一尺合今30.7釐米;宋元時,一尺合今31.68釐米;明清時,一尺合今31.1釐米,顯然這些“七尺男兒”都超過兩米,可能性極低。

    七尺男兒

    從以上資料來看,商代、周代、秦代直到漢代,七尺相對而言都太矮,用七尺來形容一個威風凜凜的大好男兒有點不恰當。而從北魏、隋代、唐代、宋元、明清直到現代,七尺均已超過2米,那麼八尺和九尺男兒那是得有多高,所以也不恰當。

    運用排除法,只剩三國時期的1米7和南朝時期的1米8的可能性相對較高。而根據考證,七尺男兒的說法出自南北朝時期。《齊太尉王儉碑銘》有云:

    傾方寸以奉國,忘七尺以事君。

    根據以上的分析以及文獻的記錄,“七尺男兒”的高度大概就是1米8。1米8,即便放到現在也是足夠威風凜凜的了,夠得上“堂堂七尺男兒”這個短語。

  • 3 # 雙小呵

    三國演義是許多人都很喜歡看的,不論是小說原著還是電視劇,都非常吸引人。小編記得每年暑假,在寫暑假作業時,總想偷偷看一眼電視上熱播的三國演義。劇中的人物,個個都是好樣的,相貌堂堂。許多人都在看電視劇的時候,也許會發現總是有人說“我堂堂七尺男兒”,怎樣怎樣的。那七尺到底有多高呢,今天就跟隨小編一起了解一下。想要了解七尺男兒有多高,首先要會換算,尺與我們現在的長度單位有什麼差別,是怎麼換算的。

    在戰國時期,一尺大約就是23釐米左右,七尺男兒也就是161釐米,也就相當於現在社會一個普通女生的身高,可見當時戰國時期的七尺男兒並沒有多麼高大威猛。根據這個尺寸換算,身高八尺的男人,大約有184釐米,應該才能用高大來形容吧。漢代的時候,是以十進位制計算的,一丈等於十尺,一尺也是23釐米左右。那三國中蜀國的一眾弟兄中身高如何呢?關羽身長九尺,就相當於207釐米了,身高即使在現代,也是非常引人注目的。五虎上將中的張飛和趙雲身高八尺,諸葛亮也是身高八尺,也就是184釐米左右。作為大哥的劉備,身高七尺半,大約就是172-173釐米,也屬於正常身高範圍之內了。

    而在曹魏中,曹操161釐米,曹仁173釐米,司馬懿176釐米,屬於基礎身高,曹丕和夏侯淵身高大約在180釐米左右,夏侯敦和典韋大約186釐米,在現代應該算是型男的身高了。我們再來看一下孫吳,孫堅、孫策、周瑜的身高應該都在175釐米左右,魯肅稍微低一些,大約有172釐米。據說,呂布身高一丈,那要是按照與現在的長度單位換算,應該就在230釐米左右,可以和姚明媲美了,所以呂布在作戰中,身高的優勢是非常明顯的。

    這只是古代的長度與現代長度粗略換算出來的,古時候的人應該沒有現在的人高,因此這些三國中的人物的身高還是非常高大的,確實能對得上他們自稱的“堂堂七尺男兒”的說法。似乎只有曹操的身高相對來說低了一些,甚至比一些女性的身高還要低,但是小編明明在電視劇裡看到,曹操的身高還是可以的啊。不知是不是編劇和導演沒有考慮身高的問題,或者是找不到身高符合,演員外形和演技也符合的演員了吧,畢竟,演技才是最重要的。

  • 4 # 久伴看影視

    七尺應該是1.617米。“堂堂七尺男兒”出處:  戰國·趙·荀況《荀子·勸學》 其中講到:“口耳之間,則四寸耳,偈足以美七尺之軀哉?” 七尺之軀一說出現在這裡。按當時的尺度計算,23.1×7=161.7七尺是1.617米。各個朝代對“尺”的定義是不一樣的。 商代:一尺合今16.95cm 七尺:16.95×7=118.65cm

    周代:一尺合今23.1cm 七尺:23.1×7=161.7cm

    秦時:一尺合今23.1cm 七尺:23.1×7=161.7cm

    漢時:一尺合今21.35-23.75cm 七尺:21.35-23.75×7= 149.45-166.25cm

    三國:一尺合今24.2cm 七尺:24.2×7=169.4cm

    南朝:一尺合今25.8cm 七尺:25.8×7=180.6cm

    北魏:一尺合今30.9cm 七尺:30.9×7=216.3cm

    隋代:一尺合今29.6cm 七尺:29.6×7=207.2cm

    唐代:一尺合今30.7cm 七尺:30.7×7=214.9cm

    宋元朝:一尺合今31.68cm 七尺:31.68×7=221.76cm

    明清朝: 一尺合今31.1cm 七尺:31.1×7=217.7cm

  • 5 # 燊旭

    古人常說“七尺男兒”,基本上是在漢代形成的這個說法。漢代的度量衡基本與秦代完全一致。其中,長度單位“尺”約為0.23米。0.23*7=1.61米。

    我大致整理了一張表格,記錄了歷朝歷代的“一尺”與當代長度的換算:

    由圖表可以看出,歷朝歷代的度量單位雖然都是“尺”,但是代表的長度不盡相同。並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度量單位的換算值呈現上漲趨勢。

    這個才是真正有趣的地方,也是我做這張表格的用意,因為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生產力一直處於發展狀態。

    舉個例子,隨著技術的更新換代,人們生產能力提升,現在每天可以織兩匹布,而以前,同樣的時間內只能織一匹,那麼為了方便計算,當然是擴大“尺”代表的距離。

    另一個原因就是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單位時間的產出效益更高,依照“物以稀為貴”的原則,那麼產出商品的價值就會降低,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以前一小時織一匹布就可以換一兩銀子,現在同樣的時間內我可以織五匹布,市場上布匹越來越多,不再短缺,自然價格就會降低,可能四匹布才能換一兩銀子。這個差別就會逐漸的顯現在計量單位上。

    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古代國家的控制,最直白的解釋就是,老百姓生產能力逐漸提高,從最初的每天織五匹布,上漲到每天織十匹布,但是稅收是開國時定好的,那麼君主就會在度量單位上打主意,增加度量單位長度,變相的提高了國家的財政收入。

    小小的度量工具,就可以體現各個朝代經濟能力,清朝是由於人口膨脹暫且不說,清代之前,經濟第一當屬大宋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用公雞,獵人,狐狸,大樹,草地,編一個童話故事,怎麼遍?